听过一个笑话,在地铁上,两个背书包的小学生把我喷倒了。男的先开口对女的说:我能预知未来,我知道我以后的孩子一定跟我同姓,姓林。你可以吗?女的很不屑地回了一句:切~。我生的小孩肯定是我的。你生的小孩不一定是你的!全车人笑喷。
虽然是个笑话,但是说明了孩子与母亲的密切关系,孩子与母亲是从血脉相连而生,离开母亲身体的一刻之前都是与母亲形成了一个共同体,母亲与孩子的感情是无可替代的,下面不是在讨论母爱与父爱哪个更伟大,而是讨论母亲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希望可以引起母亲的共鸣,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
我对母亲重要性的认知始于两个人,一个是李笑来老师,一个是李开复老师,李笑来老师说起过的与母亲的趣事中就是对于自己读书习惯养成的片段,对我影响很大,印象很深,母亲告诉还幼小的笑来老师,“读书就要认真读,随便翻翻就不要浪费时间了,其实书本的概念就那么几个,是什么,不是什么,怎么用”,这样的解释让孩子对读书的认知有了根本性的认可,就这样读书的习惯也影响了笑来老师一生。
开复老师讲述其母亲趣事的时候说到了让孩子选择的问题,母亲只阐述问题的利害,最终的选择权交给自己来做。开复老师说了他的一生都充满了自己决定的影子,包括11岁去美国读书,进而转战微软、谷歌,甚至后来的创新工场,每一次的决定都是站在自己内心的角度来选择,在践行自己的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母亲对孩子的爱细腻如春风,温暖如朝阳,任何一点的不足和过量都会产生不好的效果,作为孩子来说,与母亲相处的时间总多于父亲,是由于父权社会长久形成的家庭结构,母亲更多的承担起了养育孩子的责任,作为母亲来说更应该要清楚如何来与孩子相处,我希望自己的思考可以帮助更多的母亲来思考下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这个世界的绚丽多彩,成长是孩子独立于世界必须要完成的使命,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对孩子最大的恩惠就是帮助孩子成长,在孩子心智还不成熟的当下,帮助孩子成长,不仅仅是生理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的心理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美好与邪恶,对于父母来说,成长是孩子必须要完成的人生功课,这个是必须要完成的,哪怕过程是痛苦的。
再次,千万不要让你所谓的“爱”阻碍了孩子成长,这是我们为人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尤其是在孩子面临困难,退缩的时候,总以“孩子还小,我替他做吧、孩子这么小他知道啥、我先替他做吧,随后再让他自己做”,站在孩子的角度,听到这样的话就像是给自己找到了拒绝的理由,在遇到困难和障碍的时候,养成了找理由和借口的习惯,看似是在帮助了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要明白的是成长的过程必然要面临痛苦,克服困难,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都需要孩子去克服心理的障碍,而我们的行为却让孩子躲在了障碍后面,我们替他把障碍拿掉,可是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障碍,随着年龄的长大,面临的障碍会越来越大,总有你父母解决不了的,那时候孩子面临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
很多父母在家里吃饭的时候都采取喂孩子的办法,一是怕孩子弄得一团糟,二是怕孩子吃不好,这明显是两条站不住脚的理由,第一、没有谁一出生就会吃饭的,都是从糟糕迈向干净的,第二、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孩子连生存都是问题,你希望孩子这样吗?这些都是借口,都是借机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对孩子来说就是犯罪。建议国家出台《儿童成长法》,保护孩子成长的权利。
再次,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自己,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一切,父母就是榜样,孩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进而模仿父母的行为,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孩子成为一个守规矩的人,首先自己就得有规则意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要孩子保护环境,讲卫生,你就不能随地吐痰,扔垃圾。
有一次一个母亲和我抱怨他对孩子很严厉,经常性的拳脚相加,可是孩子就是不改坏毛病,而且孩子脾气还大的要命,随时都和我翻脸,最终也是揍一顿,哭一场,以母亲的全胜告终。首先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会受到母亲的影响,孩子的行为是在与自己博弈,也是在于父母博弈,孩子的内在还是以本我为主,自我还比较幼小,说的简单点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而在与父母的相处中,他会不断试探父母的喜好和底线,上面的这个母亲就是在不断的降低自己底线的过程中突然发现那样的结果是自己无法接受的,进而改变策略,可是孩子已经接受不了了,结果就是揍一顿、哭一场!
在这个过程中,是母亲把孩子的底线给不断降低,并没有及时设置底线规则,等把孩子的情绪怪兽喂养起来之后,发现自己接受不了了,随后用自己的情绪怪兽直接灭掉孩子的,简单粗暴,可是并没有解决问题。因此一定要在自己的底线处设置规则,让孩子知道哪里是不能碰触的,否则会得到相应的处罚。哪怕孩子再好奇,碰两次也就明白了。
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帮助我们重新成长的天使,在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