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联系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是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 “前沿阵地”。然而,在基层治理的实际运行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导致基层工作负担过重,“小马拉大车” 现象普遍,极大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政策的落地效果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为基层减负赋能,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激发基层活力的关键之举。
一、以 “删繁就简三秋树” 的智慧,优化督查考核流程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本应聚焦民生、发展等要事。但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督查考核,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一周数检、指标各异,准备材料、汇报工作耗费大量资源,严重挤压干事精力。优化流程刻不容缓,要打破部门壁垒,设立统一协调机制,由专门小组统筹督查,实现 “一次督查、全面覆盖”,杜绝重复劳动重新梳理考核指标,摒弃空洞形式,聚焦工作成果与群众评价,让考核成为激励工作的有力抓手。同时建立数字化考核系统,自动抓取工作数据,基层迎检时间大幅缩短,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二、以 “吹尽狂沙始到金” 的决心,根治形式主义顽疾
形式主义是基层工作的 “毒瘤”,在督查考核中屡禁不绝。过度留痕、材料堆砌、过度迎检现象突出。工作未动,台账先行;汇报材料动辄几十上百页;检查全程陪同,整改反复折腾,却忽略工作实效。根治形式主义要从思想破题,通过教育培训、专题学习,引导督查者树立正确政绩观,明确督查目的是推动工作而非制造形式。
三、以 “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胸怀,赋予基层更大自主权
传统督查考核模式下,基层干部被动执行,缺乏自主创新空间,限制了积极性与创造性,阻碍基层工作开展。赋予基层更大自主权,需明确考核目标与底线,让基层干部依据实际制定方案、选择方法。鼓励大胆创新,对有效举措给予肯定奖励,营造宽松创业氛围。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容错范围标准,让干部放下包袱。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指导,提升干部素质能力,确保自主权有效运用,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从 “被动执行” 向 “主动创新” 转变,推动基层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以 “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情怀,聚焦基层实际需求
为基层减负赋能,要以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入基层一线,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工作中的难点、痛点。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等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确保减负赋能措施精准对接需求。比如,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报表过多问题,研发 “一表通” 智能报表系统,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基层报表数量、处理报表时间和参与报表工作人员数量均大幅缩减。同时,加大对基层的资源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提升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例如,为偏远乡村配备更多医疗设备、师资力量,改善基础设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资源为群众办实事。
五、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韧劲,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为基层减负赋能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从制度层面入手,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文山会海;优化考核机制,建立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强化监督问责,对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严肃处理。定期对减负赋能工作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措施。
为基层减负赋能,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通过优化督查考核、根治形式主义、赋予基层自主权、聚焦实际需求和建立长效机制,让基层干部摆脱束缚,轻装上阵,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为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书写基层治理的崭新篇章,让基层真正成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坚强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