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参加了由西西弗书店举办的《好好说话》现场分享会,出场的大腕是作者黄执中、马薇薇。
樊登在他的推荐序中,夸黄执中的专业是大陆少有的“口语传播”,把说话上升到理论层面的高度。在这本书里,有很多属于他们的新发明和新发现,他们想解决的问题,都还挺“俗”的,怎么谈判、怎么搭讪、怎么把坏人噎回去、怎么夸人……哪一个不是你经常捶胸顿足,觉得自己拙嘴笨腮的场景,这种场景化的写作既可以当工具书看,也可以当章回小说消遣,以他们奇葩般的表达能力保证你拿起来就不想放下。
在没有参加分享会前,我就已经看过这本《好好说话》。坦白说。如果不是参加了黄执中和马薇薇今天的分享会,我不会再次认真地看这本书。
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这本书虽然很棒。但樊登在序里的赞誉“这种场景化的写作既可以当工具书看,也可以当章回小说消遣”只说对了一半,这本书确实是有些深奥的工具书,适合读者对症翻阅。对于我这种常看畅销书的人,很多地方都需要脑子思考一下,才能够理解。并不是那种特别好懂的文章,至少我无法将其当章回小说消遣。我拿起来几度想放下,根本没办法一口气读完。
打个比方,在第18页。作者说:“现在我们试着用图3的方法,分析某个环境空旷、听众松散的演讲场景中,大致的权力关系是什么样的。“(见图5)
在我看来,这种用PPT做成的图,并不是一眼望去就特别好理解的。当然,如果仔细看看,很快就会明白,圆圈代表群居的支持者,大三角代表活跃的反对者,小三角代表群聚的反对者,正方形代表游离的中立者。
作者继续解释道,“在图里我们能看到的是:首先,靠近、关注我们的人,往往是我们坚定的支持者。所以,演讲是要建立一个轻松的气氛,放松自己紧绷的情绪,就先要和自己的支持者建立语言和情绪上的默联结。很多有经验的演讲者在正式开始讲话前,会先与台前比较靠近的人握手,或者公开与场内的熟人互动,就是这个道理。”
坦白说,读这段话时,我要多看几次这张图,才能够理解圆圈、大小三角和正方形的含义。
在我看来,这本书里很多用PPT制作的配图太过刻板。如果能够用穿燕尾服的人来表示演讲者,笑脸表示群聚的支持者,大大的哭脸表示活跃的反对者,小小的哭脸表示群聚的反对者,一张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表示游离的中立者。就能让人迅速一目了然啦。
所以在这里我想吐槽一下,如果《好好说话》里的配图都能够好好画,考虑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会更接地气一些。这些配图,在我看来,学究气弄浓郁,确实是一本工具书,供人随时翻阅,答疑解惑,对症下药。
这也是一本教人好好说话的教科书。为什么说他是教科书?因为内涵实在太丰富,思想也很深刻,就像写给大学生看的教科书,低学历者或者文科生,估摸不太喜欢这种文风。再次吐槽,连文字我也没办法,读完一遍就迅速理解。有时候一页纸必须反复读两三次,才能大致了解其中的深意。
比如说第15页。
典型错误2:沟通时,喜欢强行推进自己的结论。
比如,有人喜欢用反问和追问的方式逼迫对方同意自己的某些观点,以为这样步步紧逼,就是逐渐接近真相的透彻沟通,然而,这样做,要么使对话演变成争吵,要么对方嘴上说不出什么,心里会彻底对我们关门,变得越来越难沟通,因为沟通是“权力的流动”,重在拉平两者的关系,让双方都能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但不是刨根问底,反而是要像激流中的划艇者那样,在容易触礁的地方不断协调转向,避免冲撞,任何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甚至只是暗示出地位的区别,都是沟通的大忌。
这段话有好几个拗口的,比较难理解的表达。比如,“以为这样步步紧逼,就是逐渐接近真相的透彻沟通”。“因为沟通是‘权力的流动’,重在拉平两者的关系,”“在容易触礁的地方不断协调转向,避免冲撞。”这些拗口的表达都妨碍了我快速阅读。
我在想,如果能把它改成:“以为这样步步紧逼。就是逐渐接近真相的良好沟通。”“因为沟通是‘权力的流动’,重在让对话双方关系平等。”“在容易触礁的地方不断调整航向,避免撞上岩石。”
用相对更口语化的方式来写这本书,也许会更契合这本书的主题“好好说话”。
我阅读这本书时速度慢,花了四个多小时才勉强读完,读完之后只有零星的几点碎片化记忆。作为一个经常读畅销书的读者,来读这本干货书,确实有点儿水土不服。
幸亏今天参加了黄执中和马薇薇的《好好说话》现场分享会。黄执中口若悬河的辩才令我折服,才下定决心至少再看三遍,以便让自己的说话能力精进一些。
这次分享会,我还拍了不少视频,8月底会分享给大家。
最后,分享一下黄执中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