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怎么了,和海洋生物杠上了。
本来我有考虑,是不是应该按照CX330孤独恒星的4个版块,均匀占比。但是一想到我的初衷,其实不过是单纯的记录分享,聚集更多相同爱好和能量的星,彼此倾听陪伴。我相信,在这灰色的欲望都市,一定还有人愿意不切实际的活,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着迷于自然和宇宙。
所以,就不打算太苛刻的制定什么规则了,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吧,毕竟很多时候想说的话隔夜都会没了勇气开口。
于是,终于有机会,Sea馆今天要陈列两则关于鲸的真实故事。很浪漫很迷人,和你们分享。
①
- 鲸落 -
在地表之上,万物生长依靠太阳。但哪怕是最清澈的海水,在200米以下也几乎是漆黑一片。没有阳光,驱动生物界运行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断绝,不过并非没有其他途径。
深海海底的生物可以依靠化能合成和海面输送来的物质,热泉口是它们的城市,洋流是它们的道路,从海面缓慢飘下来的食物碎屑是它们的天降甘霖,而偶然落下的巨大身躯,则是它们在大洋荒漠之中的孤岛和绿洲。
这些躯体是鲸的尸体,被科学家称为“鲸落”(Whale fall)。
这名字起的多好啊。“鲸落”,一具鲸的尸体就这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起落之间,死亡也是重生。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们从一种生物升华成了一种生态系统,让这些死亡中焕发的新生更加灿烂。
如果一棵树倒下,它的躯体很快就会被蜂拥而至的微生物分解;如果一头鲸死在了浅海区,各种腐食者会以更快的速度将有机物瓜分殆尽。
然而,在大海深处,生物界遵循着不同的逻辑。当一头鲸鱼死在大海中央时,它的庞大尸体会一直下沉到数千米的深海海底,然后在这里点亮一个新的也有可能是转瞬即逝的——生态系统。
鲸鱼的躯体抵达海底时,会很快被一些较大只的腐食生物发现,鲸鱼90%以上的皮肉会被他们吃掉,这顿飨宴一般会持续4-12个月。
大块头们结束用餐后,各种小型生物开始出动,这场美味狂欢持续的就相当久了,依靠这些残渣基本可以维持2年。
而这一切仅仅是鲸落的开始。
当鲸鱼只剩下骨架时,深海的独特生态系统才真正展现。深海并非没有氧气,但也谈不上多丰盛,因此会有大量特殊的厌氧细菌。它们进入鲸骨深处,分解其中的脂类,产生硫化氢,从而创造出有点类似于深海热泉口的富硫环境。
对大部分动物来说,硫化氢是有毒的。但对一些特殊细菌来说,它们凭借硫化氢氧化来获取能量来源。于是一些生物靠共生从这些特殊的细菌中获得能量,另一些则可以直接吃掉细菌。
鲸骨体型巨大,富含脂类,分解又十分缓慢,一头大型鲸可以维持这样一个绿洲和里面上百种无脊椎动物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不禁感叹这庞大而温柔的奇迹,
零下三十度,海底两万里。
②
孤独的52Hz鲸
它叫Alice,它1989年被发现,从1992年开始被追踪录音。在其他鲸鱼眼里,Alice就像是个哑巴。它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亲属或朋友,唱歌的时候没有人听见,难过的时候也没有人理睬。
原因是这只孤独鲸的频率有52赫兹,而正常鲸的频率只有15~25赫兹,它的频率一直是与众不同的。
1989年5月8日,一头灰色鲸鱼在以色列沿海突然出现,海洋生物学家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种鲸鱼的家在数千英里外的太平洋。它究竟是如何辗转千里,最后成为地中海这片陌生海域的隐士呢?加之它独特的叫声频率在当时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这样的“极个别”会是鲸类里某种前所未知的品种里的最后一只吗?还有一个可能性,鲸鱼生物学家也这么提出过,那就是他可能是一个缺陷儿,或者也可能是一个稀有的混血儿—可能来自于一头蓝鲸和一头鳍鲸的杂交。
根据2004年《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有证据可以证明他在慢慢成熟起来,因为他的声音比起1992年他被海军首次识别时要低沉一点。
自被发现之后Alice又继续存活了20年。据ALASKA DISPATCH 可知它最后的记录地点离阿留申群岛和科迪亚克岛(位于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湾)并不远,那里也是它自第一次被追踪后,最靠近陆地的地方。
对此,你可以查看它在1992-2004年的之字形洄游路线图,你也可以听听来自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52赫兹”鲸的孤独叫声,甚至可以比较一下他声音和其他须鲸同类声音的不同。
如今,冰冷的北大西洋里还回荡着它的叫声,只有大海知道它有多孤独。
鲸们,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