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是李世民登上帝位后面临的第一次大考。这次盟约,是双方审时度势后达成的结果,也是李世民战略思维的一次体现。
突厥人要给李世民个下马威,并没有撕破脸的准备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渊刚刚把皇位传给李世民,东突厥的颉利、突利两大可汗就亲自领兵十余万抵近长安城。结合这一微妙的时机,以及接下来突厥人的举动,就会发现他们此行目的并不在于打仗:到达渭水后,颉利并没有急于进攻或者掳掠,而是派心腹心执失思力面见李世民,吹嘘突厥大军百万,诸如此类。
这个动作的目的就很明显了:观察李世民的反应,一探虚实,再看是来硬的还是软的。
而李世民应对得则很简单粗暴:将执失思力一顿痛骂、扣在门下省。
为什么用这种强硬的姿态?后来李世民自己做出了解释:“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心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
那为什么颉利不直接开打,偏偏派出心腹一探虚实?说白了,他心里没底,毕竟李世民打仗的水平早就名扬天下,自己又是押上了老本远道而来,万一失利,那可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他首先要看李世民的态度。如果对方“闭门拒守”,那自己不仅可以在关中地区烧杀抢掠、赚得盆满钵满,还能以这种方式严重削弱李世民的威信,今后的大唐更是一个软柿子、任自己鱼肉;若李世民来硬的,那就要看一步走一步,见机行事。
但玩战略战术,李世民显然技高一筹。
新帝登基,一切求稳,李世民软硬兼施
对于突厥人的动作,李世民的应对采取了两步走:
第一步,痛骂,不仅骂执失思力,还骂突厥可汗。
在把执失思力关起来后,李世民直接带着房玄龄等六人前往渭水,隔桥痛骂颉利背信弃义。
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就在两年前,颉利、突利也曾率大军直逼关中,时任秦王的李世民采取了分化战略,拉拢突利可汗,最终双方达成和亲意向,握手言和。突利甚至与李世民结为兄弟。
而在这两年来,唐朝不仅如约与突厥和亲,赠送的金银财宝更是不计其数,虽然看起来有些怂,但于道义上来说,并没有背约。而且突厥人一向自称耿直、讲义气,李世民当众痛骂,就是要占据道德制高点。
加上骁勇善战的李世民一向在突厥人中有些崇拜者,而且私下也时常给好处拉拢人心,所以见到他这种气势,很多人被震住了:“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
第二步:武力准备。
李世民敢带六个人前来,一是吃准了突厥人的心态,二是早已安排了后手。随着他在渭水前指责突厥人背信弃义,唐朝大军也陆续到达现场:“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
见自己气势上落了下风、唐军又严阵以待,而且去探风的执失思力音讯全无,颉利一定在想:这时再强行来硬的,那后果难料,不如就借驴下坡,就着和亲这事找个台阶下。
于是他立刻表态请和。几天后,双方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为盟,突厥退军。
渭水之盟战略意义:一时的隐忍,为了四年后的一击致命
其后,朝廷元老萧瑀等人向李世民表达了心中的疑惑:“突厥未和之时,诸将争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
李世民给出了细细解答:
其一,自己之所以亲临渭水,既要体现胸有成竹的姿态,更是要观察对方的虚实。“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也就是说,突厥人并没有真正开战的决心。
其二,那为什么不趁对方军心不稳、主动出击呢?首先,自己刚刚即位,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而且大唐久经战火,官民疲敝,急需休养生息;其次,若真的开战,唐军虽能获胜,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且还会从此与突厥接下梁子,从此双方永无宁日。
所以最佳的应对方式是,先以信义与武力威慑,趁对方进退两难之际,以钱财利诱;对方本就抱着求利的目的而来,有个台阶自然会下。而接下来,突厥人更会志得意满,对我们降低戒备。而我们则休养生息,待时机成熟时,给他们来个致命一击。即所谓: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仗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
要么不动手,要动就一剑封喉,李世民不是说说而已。与大唐达成了暂时和平的突厥,其后内部果然问题不断;而李世民等的就是这个机会。经过短暂的休养生息,四年后,他派李靖、李世勣长途奔袭,一战将东突厥灭国,曾经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也被活捉。
审时度势、能进能退,一击制敌,李世民的战略特点,通过渭水之盟展示得淋漓尽致。这可不是靠吓唬就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