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抵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它是说要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都需要一万小时的练习,这种练习不是普通的练习,而是精深练习。而精深练习,就是跳出我们的舒适圈,进入到延伸区(学习区)进行的练习。如下图: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我们不断跳出舒适圈,努力到感动自己,就可以做到真正的精进呢?当然不是,我们经常看身边有很多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没有预期的业绩,很多勤奋学习的学子仍然没有成为学霸。这,绝对不是努力的不够。“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的确,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可以扭转错误的方向,但是却依然难以有所成就。
前阵子流传甚广的一篇文章,是讲德国制作如何文明世界的,它不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民族精神,而是一种严谨认真的工匠思维。从某种角度而言,和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倡导的人生方程式异曲同工。
努力思维不是社会需要的,价值思维才是。努力不是为了感动自己, 努力是为了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证明自己的价值。而证明自己的价值则需要积累自己的资本。在这个资本的范畴里,不包括花了多少时间在做事情,而是有了多少结果趋近于绩效的核心。
绩效的核心
三百六十行,会有三百六十行行规,也就是说,每一行,都有自己的绩效规则。在有的行业中,会有唯一性,比如竞技类,艺术类等,我们只要在某一项技能表现出色,其他方面并不会太影响自己的价值积累。
而大多数行业而言,很难用唯一的表现去衡量一个人的竞争力。我们可以擅长人际沟通,是公关达人;也可以写程序专业,找不到Bug;或者管理能力强,带的团队给力。所以说,在不同行业,找到自己的行规有助于自己选择刻意练习的方式。
刻意练习的核心
在所在的行业内,我们必须要做出不同寻常的努力,只有时常感到这种不愉悦的体验,才能证明我们在刻意练习的路上。当然,我们在练习的路上需要不断地反馈,提醒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换句话说,有个导师一路前行是刻意练习提升的更高效的方法。
世上本没有天才,用心经营自己事业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天才。
一颗工匠心胜过千言万语和一百万年的思维懒惰,行为努力。
正确地工作胜过正确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