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33)
黄岐之
“寸口人迎脉法”
[摘录1]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意义] 气口是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是足阳明经之动脉(穴位),在结喉(喉结)之旁。太阴(太阴湿土)行气贯三阴(太阴、少阴、厥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脏);阳明(阳明燥金)行气贯三阳(阳明、太阳、少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腑)。因此,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
[感悟] 气口候阴,人迎候阳。太阴脾肺,水谷精微布扬全身,统三阴,故寸口候五脏,脏为阴。阳明大肠胃,升精华传糟粕,统三阳,故人迎候六腑,腑为阳。
[摘录2] 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府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
《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意义] 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主脏气),人迎主外(主腑气)。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此则为平人。
人迎大于寸口一倍,病在足少阳(胆),大一倍并且躁动,病在手少阳(三焦)。人迎大二倍,病在足太阳(膀胱),大二倍并且躁动,病在手太阳(小肠)。人迎大三倍,病在足阳明(胃),大三倍并且躁动,病在手阳明(大肠)。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脉来绷急)则痛痹,代(指脉搏跳动时出现较长的停歇现象)则乍甚乍间(病症忽轻忽重)。人迎大四倍,且大且数(数:搏动急促),是阳气过多外现(溢阳),溢阳为外格(阳气亢盛之极,盈溢于外,不能与阴气相交所致的格拒现象,即阴阳格拒)(阳盛格阴,即“真热假寒”),死不治(难治的死症)。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肝),大一倍并且躁动,病在手厥阴(心主)。寸口大二倍,病在足少阴(肾),大二倍并且躁动,病在手少阴(心)。寸口大三倍,病在足太阴(脾),大三倍并且躁动,病在手太阴(肺)。盛则胀满、寒中(腹中)、食不化,(寸口阴气)虚则热中(肠胃中热)、出糜(大便如粥样)、少气、溺(小便)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痛症忽轻忽重)。寸口大四倍,且大且数,是阴气过多外现(溢阴),溢阴为内关(阴气过盛,使阳气不能与阴气相交而外越)(阴盛格阳,即“真寒假热”),死不治(难治的死症)。
《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则称关格(指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关格之人死期不远。
[感悟] 人迎主腑,寸口主脏,比较人迎与寸口之气大小,则能定病在何经脉。中医之妙在于气,中医之真在于脉。气与脉皆知,生死在于指下。
[摘录3] 《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意义] 《灵枢·五色》:人迎盛坚(阳盛)是伤于寒。气口盛坚(阴盛)是伤于食。以气口主里(脏),伤食则阴郁(闷)在内(脏),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腑),伤寒则阳郁(盛)在外(表),故人迎盛坚。
[感悟] 阴为先后天之精,精足阴降,降不顺则伤食(食物滞纳在胃,不能消化致使脾胃功能减退的病症),气口盛坚见气;阳为化精之气,气足阳升,升不顺则伤寒(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人迎盛坚见气。
[摘录4] 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意义] 这种切诊方法称为寸口人迎法。寸口人迎之脉法,载在医学经典中,但后世误认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是无稽妄谈,不足辨说的。
[感悟] 寸口人迎脉法,至真至精。但是寸口脉法独自运用是普遍的常规脉法。可见,寸口脉法隐含寸口人迎脉法之真(理),常见医者存疑时,才结合人迎脉法来释疑解惑。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