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15)
黄岐之
“经脉起止”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谓六府。肝、心、脾、肺、肾、心包,是谓六藏。六藏六府,是生十二经。经有手足不同,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谓手之三阳经。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谓足之三阳经。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谓足之三阴经。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主,是谓手之三阴经。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手阳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颈,入下齿,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手太阳,自小指,从手外侧,循臂下廉,上颈,至目内眦。手少阳,自名指,循手表,出臂外,上颈,至目锐眦。三经皆自臂外而走头,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足之三阳,自头走足。足阳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頞,循喉咙,入缺盆,下乳,挟脐,循胫外,入大指次指。足太阳行身之后,自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贯臀,入腘中,出外踝,至小指。足少阳行身之侧,自目锐眦,从耳后,下颈,入缺盆,下胸,循胁,从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三经皆自腿外而走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足之三阴,自足走胸。足太阴行身之前,自大指,上内踝,入腹,上膈。足少阴行身之后,自小指,循内踝,贯脊,上膈,注胸中。足厥阴行身之侧,自大指,上内踝,抵小腹,贯膈,布胁肋。三经皆自腿里而走胸,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手之三阴,自胸走手。手太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前廉,入寸口,至大指。手少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后廉,抵掌后,至小指。手厥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入掌中,至中指。三经皆自臂里而走手,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手三阳之走头,足三阳之走足,皆属其本府而络其所相表里之藏。足三阴之走胸,手三阴之走手,皆属其本藏而络其所相表里之府。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六阳六阴,分行于左右手足,是谓二十四经也。
[摘录1] 经有手足不同,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谓手之三阳经。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谓足之三阳经。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谓足之三阴经。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主,是谓手之三阴经。
[意义]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人有六脏六腑,共十二经脉。经有手足不同,手三阳经是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足三阳经是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足三阴经是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手三阴经是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主(心包)。
[感悟] 脏腑位于身躯,人有手足和脑,四肢、脑与脏腑之间联系的“道路”,即经络,经络运行的是“气血”。经络是人体各部分形成一体的联系网络。
[摘录2]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三经皆自臂外而走头,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足之三阳,自头走足。三经皆自腿外而走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足之三阴,自足走胸。三经皆自腿里而走胸,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手之三阴,自胸走手。三经皆自臂里而走手,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意义] 手之三阳,自手沿臂外走向头,依阳明、少阳、太阳次序,分别位于前、中、后。
足之三阳,自头沿腿外走向足,依阳明、少阳、太阳次序,分别位于前、中、后。
足之三阴,自足沿褪内而走胸,依太阴、厥阴、少阴次序,分别位于前、中、后。
手之三阴,自胸沿臂内走手,依太阴、厥阴、少阴次序,分别位于前、中、后。
[感悟] 手足三阴三阳是经气循行周流。手三阴由胸走手,手三阳由手走头,足三阳由头走足,足三阴由足走胸。经气周流,构成气血循行,阳升阴降的一气全身周流循环。“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摘录3] 手三阳之走头,足三阳之走足,皆属其本府而络其所相表里之藏。足三阴之走胸,手三阴之走手,皆属其本藏而络其所相表里之府。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六阳六阴,分行于左右手足,是谓二十四经也。
[意义] 手阳明(大肠)与手太阴(肺)为表里,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为表里,手太阳(小肠)与手少阴(心)为表里,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为表里,手少阳(三焦)与手厥阴(心包)(心主)为表里,足少阳(胆)与足厥阴(肝)为表里。
手三阳之走头,足三阳之走足,皆属其本府(腑)而络其所相表里之藏(脏)。足三阴之走胸,手三阴之走手,皆属其本藏(脏)而络其所相表里之府(腑)。
六阳六阴,分行于左右手足,共有二十四经。
[感悟] 人体六脏六腑,六脏是心、心包(心主)、肝、脾、肺、肾合称六脏。脏是主“藏精气”。六腑是小肠、三焦、胆、胃、大肠、膀胱、合称六腑。腑是主“传化物”。脏腑成对,心与小肠、心包与三焦、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共有六对表里关系。脏为阴,腑为阳,气机为脏升腑降,例如脾升胃降、肝升胆降等。每对脏腑构成人体生理的阳升阴降的小循环,推动人体阳升阴降大循环。因此,脏腑表里经气相通,十二经脉相通。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