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时候拉开的?来自二中的北京文科状元的一段采访火了,他说农村的孩子想考上好学校越来越难了,因为家庭背景与城市资源让那些生得好的孩子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当我们震惊于一个18岁少年面对媒体的落落大方和思考深度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成长之路到底有没有固化在某个阶层中?
我们必须承认,原生家庭对我们一生的影响都无法抹杀。特别是当我们强调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之后,一个孩子成长中的所见所学所闻都直接决定了眼界与格局。所以,我同意状元说的寒门出贵子会变得更难,因为这要求一个孩子在进入一个全新世界后拥有强大的学习力和重塑力。
职场也是一样,很多人是有先天优势的。比如,985毕业的学生就是比一般院校的薪酬高。再比如,名校学生因为在校期间实习交流机会多,所以对职场就是有更快的适应力,能够迅速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因此,我一直认为输在起跑线上始终是存在的,所以在跑的过程中就不得不比别人跑得多一点快一点。
第一个分水岭是在进入职场的第一年,但是这一点往往被我们忽略了。在我看到的大多数并不理想的职业发展经历中,有很大比例因为在进入职场的第一年就进入了频繁跳槽越跳越差的怪圈。首先,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即使再优秀的人在角色发生转变时都或多或少地产生焦虑感,而对于那些对职场充满美好向往,渴望通过工作改变自己甚至全家人生活的职场菜鸟则很容易产生更大的心理落差。
其次,目前中国教育与就业的脱节,导致很少有人在毕业前对岗位以及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是清晰了解的。别说学生,即使在我面试的很多有经验的职场人中,对于职位要求的理解都是有限的。当一个人并不了解职位对个人的期待时,对于工作所能创造的价值也不可能知晓,又怎么可能在一个岗位上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呢?
另外,尽管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让信息变得更通畅和透明,但是太多个别案例的放大,也让太多人只看到了理想和情怀,却忽略了现实和残酷。在我看来,职场对人的要求是吃得了苦、耐得住心、看得到远、受得了屈。但是,放回10年前的我,即使别人说再多遍我依然听不进去。所以,很多人早早地放弃了,觉得目前所拥有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再有情怀的老板还是要面对现实,企业总是想要找到马上能上手创造价值的人。所以在原始积累期就放弃导致陷入了持续换持续不满意,越换越不满意、越不满意越换的恶性循环,最终彻底失去了竞争力。
第二个分水岭是患上周期性跳槽症的时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解决职业倦怠的首选方法是跳槽。当我们对一个人、一件事、一家公司、一份工作失去兴趣甚至开始厌恶的时候,我们往往自然而然地以为更好的总是在下一个。
不可否认,当我们对既有厌烦的时候,新鲜感总能带来刺激。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你想看到什么就决定了你最终看到什么。当新鲜感带来各种期待的时候,我们总是更愿意看到美好的一面;而当新鲜感消失后,那些不完美的瑕疵开始被放大,甚至每个人还像编剧一样编织很多丑陋的故事和细节附着在那些瑕疵上,最终让自己相信这是一个完全无法生活下去的世界,所以我们要换一个美丽新世界。
所以,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职业困境,而是一种情绪。我身边大部分人都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把个人主观情绪等同于客观发展瓶颈,第二个错误是用跳槽释放这种情绪。所以,很多人每每到了该将输入转化为自身价值并能够产生输出的时候离开了,表面看起来可能薪水和职位都有了提升,但是如果放到未来一个更长的职业生涯中,并没有实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价值。
那么到底有没有瓶颈呢?以前我的答案是有,但是最近被我老板约谈了一次之后被洗了脑。尽管我不认同所有的瓶颈都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但是我同意很多时候是我们不愿意改变既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导致了我们觉得现在的工作内容没有挑战或没有价值。
因此,第三个分水岭在于周围发生巨大变化未被自我感知而自己又感觉遇到真正的瓶颈的时候。通常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职场上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地位,心智也比较成熟,痛苦是在于过去的经验并不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感。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面临改变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沟通习惯甚至格局意识的挑战,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因为这种转变很可能是颠覆性的,甚至于你要放弃很多以前引以为豪的资本。你是不是能接受那些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招式突然分分钟被人干掉了?你是不是肯承认自己没能及时追赶上时代的脚步?你是不是愿意逼自己在一个新的领域学习新的技能?
这些注定了一个人能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成长。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变化的速度超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想象,所以从以前可能十几年二十几年才会面对的巨变,变成了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要随时准备革自己的命。当一次次应当蜕变我们却退缩的时候,我们自然也就被时代渐渐忘记了。
所以,和考场一样,职场中的出身固然也重要,但是还是有很多机会让人可以追回来的。但是这个过程中,对于人的耐性、韧性和悟性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比你努力的人还比你肯吃苦,比你肯吃苦的人还比你敢直面自己的问题,那你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在我的职业发展道路上,我始终坚持这三个字:仁、忍、韧。这里的“仁”不是没有原则的善良与爱,而是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我把它称为“做对事”。“忍”是不以自己的情绪为导向,有胸怀有格局,我把它称为“做大事”。“韧”是不轻言放弃,能够在困境中不断反思、突破自己,我把它称为“做难事”。最终,我想才能“做成事”。
2017年上半年累得像狗一样还没喘口气,下半年就这么开始了。谨以此文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