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关于文明,先贤们早在《周易》就已经写下定义: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牛在田间耕作,意味着农业生产在进行,天下亦随之进入文明时代。
今天我想和你聊一聊我们民族的五千年文明。
这个题目有点大,那还是用书作为切入点把吧——冯天瑜:《中华文明五千年》。
所谓文明冯天瑜在这本书中说:文明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
人类让技术体系成为文明大厦的物质基石,让价值体系凝聚成为文明的精神内核。再通过文明的制度将二者连接、融合。
这或许说得太抽象了,在我的理解,文明就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整个社会固有的价值形态化合而成的产物。
推荐这本著作的原因是因为它不似一般的历史类书籍那样罗列史实,而是“以开阔的人文科学视野、博大精深的内容、浓郁的家国情怀、严谨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
士,撑起中华三千年文明的阶层
士,在殷商、西周时期属于贵族当中最低的等级,再往下就是平民和奴隶,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由卿大夫封予食地。
但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他们手中的食地已经无法保障生存需要,于是,这些“士”们慢慢放下了贵族的架子,逐渐下沉。老子、孔子都属于这一类,前者做过图书管理员,而后者则担任过委吏,也就是会计。同时,下层的平民通过“积文学,正身行”而上升到了士的阶层。渐渐的,“士”成为了知识阶层的通称。
对于这样的社会变动,冯天瑜评价说,使士人从沉重的宗法枷锁中解脱出来,他们不再像巫史那样全然依附于王室,而赢得了相对的人格独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就如孟子所言,士阶层一旦没有了身份的羁绊和自身经济地位的限制,他们可以拥有“以天下为己任”这样坚定执着的志向。站到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重要因素。
士的阶层拥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这个阶层不仅仅只有儒家,墨翟和他的弟子们也会拿起武器,出智尽力,一同参加宋国保卫战;主张无为,“逃虚空”的道家庄周,也有着“应帝王”的种种设计;法家就更不必说,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他们直接参与了国家的管理,甚至策划整个国家的改革。
时势造英雄,春秋战国如此混乱的时代却造就了如此璀璨的星河,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史学家、辩论家、医学家、天文家、诗人……这些在青史留名的“士”们正静静地躺在星河之中,供后人瞻仰。
后续的千年文明,也是在他们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弘扬,在这条殇殇中国文明的大河之中,“士”阶层成为了这条河的主流,也挑起了中华文明的大梁!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秘诀
中华文明,这一支位于东亚大陆的文明在坎坷跌宕中延绵生发,始终未曾中绝,成为了世界史上“连续性文明”的典范。
这就是中华文明强悍生命力,五千年,经历了多少次外族的入侵,却一直存续着。正应验了尼采的那句话:凡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
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中国进入了大规模的民族迁移和民族融合的高潮。那些在建立起政权的外族,最开始竭力维护被摇撼的游牧文化的根基,入迁内地的胡人表现出强烈的“扬胡抑汉”倾向,胡人被尊称为国人,在社会各个方面享受特权。
我们现在用的“汉子”一词,在当时却成为对汉族人的恶称。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考证:“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盖始于五胡乱华时。”
不过,这样的状态持续没多久,在先进汉文化的包围下,胡人的终究是放弃了徒劳的抵抗,最终免不了被纳入汉化的轨道。
即使到千百年之后,女真、蒙元、满清,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外族人,他们犹如被黑洞吸引的物质,义无反顾地融合进了这个文明。
而在“万邦来朝”的唐代,中华文明则是以博大的胸怀,如“长鲸汲百川”一般吸收着异域外族的文化。
鉴于隋唐统治者的胡人血统,在胡气的浸染之下,此时的中华文化的气质上拥有了原来细腻的农耕文化所没有的豪气,乃有“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的胸襟和气度。
包容、兼收并蓄,这就是中华文明久久不息的秘诀!
烂熟阶段的中华古典文明
明朝到清朝的1840年,这个时期被作者称之为中华古典文明的烂熟时期。一方面中华文明在此期间集其大成,而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中华文明也已成熟之极,颓势显现,新变正在潜滋暗长,方死方生的交汇成为了这个阶段的特别状貌。
确实,此时的中华文明就如一颗秋后熟透的果实,臻于完美的同时,内部已慢慢产生了腐烂。
最为典型的,就是文字狱。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编制文网,对文人的威胁、恐吓逐步成为了常态。作者说:明清两代编织的文网之密,搜求之细,惩办之酷,为前代所未见。
就因为自己做过和尚,朱元璋就把大臣献给他贺表中与“贼”、“僧”发音相近的文字,一概当做对自己的隐喻、嘲讽,而给他们加以“犯上罪”、“大不敬罪”,并施以严刑重典。
到了清代,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同时“文字狱”更是进入了常态化,自顺治皇帝入关后,基本上每一任皇帝都会兴起不同程度的文字狱,这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黑暗、血腥的一页,也被鲁迅先生抨击为“脍炙人口的虐政”。
余秋雨说过,我们正在庆幸中华文明延绵千年而未曾断绝,但也应看到,正是这个优势带来了更沉重的过度积累,好事在这里变成了坏事。
文明的高度化,一定程度上给了这个民族的高度自信,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盲目的自信。
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幻之中,在15世纪、16世纪之交,当西方人热衷于世界性地理大发现的时候,这个国度即使拥有着当时事无其匹的航海技术和规模,也只是用来作为“宣威海外”的一种方式而已。
物极必反,或许盛极的中华古典文明应该有些改变,但是此时的中华文明却没有了包容和吸收外来文明的气度,只充满着颓废和腐败气息。
由此,这个伟大的文明,渐渐地开始落伍于西方。
结语
中华五千年文明像一条长河,流到每个时代,每一时代的人们都会注入自己的文化创造。
今天,我们的文化又回到了包容、兼收并蓄的正常轨道,重新发出生命的能量。这文明底蕴又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强盛加持力量。
如今我们离“中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近了,没有人会怀疑中华民族的崛起,因为她拥有独特的基因,就是背后这浩浩荡荡的五千年文明!
这五千年的文明,让身处其中的我,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或许就是民族崛起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