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然再读唐朝韩愈《马说》,比儿时豁然开朗许多。
文中写道: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对比曾拍摄80年代老版《西游记》中,那只小白龙的化身的扮演动物--白龙马,它本是驻扎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某骑兵团团长的坐骑,被选中后卖给剧组,也任劳任怨地跟随剧组进行了6年艰苦拍摄,常吃不饱住不好,可以说它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剧组。
但遗憾的是,在拍摄完成后,白龙马被当作是剧组资产进行清算,年岁以大的它也没回到原部队,而是被送到了无锡的一处影视基地。它的晚年更是让人难受,因为《西游记》在算过走红,白龙马也被工作人员当作了一个营销卖点,整天都要被迫站出来接受游客的拍照和骑乘,以此来赚钱,但它也没有获得及时的营养补充,而越发羸弱不堪,心力憔悴。
1995年,杨洁导演曾经去影视基地看望它,不由得对其心疼不已,然而感慨的是,杨洁自己的经济能力同样有限,对于昔日的老战友并不能多加帮助什么,嘱咐工作人员好好照顾之后,只能带着遗憾离开。
1997年,白龙马离世,而杨洁导演在自传《我的九九八十一难》当中,专门用一篇文章《龙马悲歌》来纪念自己这位特殊的同事。也希望白龙马在离开人间之后,能真的如同蜕皮的龙一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
有人说,《马说》的描写也道尽了现实中白龙马的一生,本满腔热血,漂亮温顺颇有灵性和才气,却最终“被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而在《马说》的后半部分,韩愈是这样写的,翻译成译文意思是:“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其实,这种现象也暗指有某方面天赋之人,若没科学栽培,也会沦为平庸甚至走向毁灭 ,最后害之的拿鞭人却至始至终都不明白,依然感叹眼前无千里马,是不是像极了很多人,从小被父母师长抹杀天赋的模样呢?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不仅是出现在封建王朝的朝堂上,在现代也屡见不鲜……
希望《马说》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能让更多人有所启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