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18.5.1,晚上10.57,记录今天的一天。
今日小思考
晚上整理抽屉,翻出了三四包用了一半的纸巾,犹豫是一起丢进包里还是整理到一个包装里去,后来选择整理一下。
当我整理时,我想,世上应该有一种纸巾袋,可以不停反复使用,而只需要替换中间的纸巾就可以的东西吧?这样,就会知道,纸巾也是很珍贵的。
每天出门随手一包纸巾的生活太简单而快捷了,所以当我处理那些用了一半的纸巾后,我对比了一下塞纸巾和顺手拿的耗费时间,相信一般人都不会去选择前者。
但是在这样一个快到刹不住车的时代里,如果缺少了慢的一些空间,那就会缺少很多思考的空间,我们始终在使用我们的执行网络,而让默认网络待机不动,但是,也只有在默认网络之下,才能具有高层思维,能够弹性思考、进行范式转移(跳出框架),产生顿悟。
今日心情差
这段时间,感觉自己的状态极差,不仅身体体质变差(动不动就累,爬楼梯都爬不动四楼),皮肤变差(一个月两次过敏),心情差(感情无进展,还有变糟糕的趋势),对自己不满(没有小目标和压力鞭策自己往前),所以,整个五一假期,都是糟糕透顶的状态,还呈现了拖延的征兆,工作不勤奋、打卡不努力、运动不积极…还不写四月总结…
明天恢复工作,希望也能恢复状态,积极开始新的一天,把“xx差”留在今晚吧!明天为自己找一个小目标,开始五月新气象!
今日阅读
摘记
探究取向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项目的学习
基于案例的学习
工作室学习
社区服务学习等
* 苏格拉底式问法的利与弊
苏格拉底式问题要求澄清或说明。
例如:“你可以再解释一下你的意思吗?”“你可以举个例子吗?”“你如何比较这两种观点?”苏格拉底式问题要求追寻证据。例如:“你为什么可以这样说?”“你有什么证据?”苏格拉底式问题能够触及其他观点。例如:“持不同意见的人们会怎么想?”“不同国家、民族或职业的人可能会怎么想?”苏格拉底式问题还将挑战一般化。例如:“你能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吗?”“这样似乎不可行,你有什么想法?”
有课堂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从时间管理和大班授课方面来考虑,苏格拉底式问答存在非常现实的隐忧。这种问答方式极其耗费时间,而且在小组中开展比在集体中开展更有效果。但这些还不是我担心的问题,也不算非常棘手的问题。比如,在时间管理上,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使用苏格拉底式问答教学;没有人规定我们必须从始至终、事无巨细地使用这种方法。而至于规模较大的群体,我们至少可以集体示范苏格拉底式的问答过程,然后,由学生自主开展小组问答,这是解决途径之一。
存在问题:
1.过度引导
2.“以问题作为教学方法”与“将问题本身作为学习者可以利用的内容”之间的转换(这也是本章的主题之一)。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们很容易固守自己的主导地位,不断地提出好问题并提取经过推敲的答案,但却从不将话语权交给学习者。缺乏这种“提问-回答”身份转换的平衡,学习者或许可以形成与主题有关的见解,但却不能灵活运用这些问题,或很好地利用提问的过程。
有生命力的问题:
1.中心线索法
2.要素式问题
思考与感悟
今天看到了开放性问题中,提到了苏格拉底问答法。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对方自己得到知识,总结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种方式,我联想到了自己曾经在教学中的共通之处,也是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
我曾经在一对一的实践中,和学生一起根据题目问题分析和讨论,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判断,筛选信息,得出思路和结论,最后再通过完整叙述的方法,充分理解和掌握对应知识,现在想来,是和苏氏问答法,是相通的,不过对于问法的技巧,还要通过学习去完善。
但是这样的教学有问题,不适合大班教学和集体教学,更适合一对一的谈话式教学方式,所以作者提出,在集体教学中,可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小组讨论来进一步使用问答法进行知识的深入学习。
所以我认为,苏氏问答法,在生活中也非常实用,通过问题的讨论,共通探索问题的可能性,进行筛选,最终确定结论,不仅让孩子能够学到知识,更学习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