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孩子的笑容是一剂良药,尤其是小宝宝们的笑。他们的笑点可能会很奇特,或许是铁罐的滚地声,或许是画布的摩擦声,又或许是你的喷嚏声......他们的笑容一点不做作,有时笑起来完全表情失控,一点也“不礼貌”
下周要带着一岁的M去朋友家作客一周,M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天南地北的到处溜达,也算“见多识广”了。可从未有过在别人家长住的经历,还是会有些担心,担心他的“失控”“不礼貌”会打扰到朋友
这里有人会说,怎么可能?!孩子多可爱啊,小孩吵一些是正常的,他们不会说话表达喊喊也是OK的……诸如此类的安慰
(一)
孩子太小,他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朋友A家有个两岁的孩子,一个大眼睛长得很水灵的可爱男孩,一进门就“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叫个不停,很是讨喜。朋友一进门,就全家总动员的对家里进行地毯式排查,餐桌上的年花、地柜上的摆设、客厅的小推车,茶几上的水杯无一不被“好心”的朋友A收至高阁,一边收拾一边关切地对我说:“你家这样摆放东西太危险了,等你孩子大了,他一定会给你砸烂的......"我一脸懵圈的望了望一旁安静坐着的M(那会他8个月大),头上三道竖,心理嘀咕着“我娃还没这迹象呢,不用这么早把家收拾成酒店标间吧”
当时一边呆呆地站着观看了全程,从温馨的小资家庭分分钟变成了乱堆乱放的仓库,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然而很快便体会到了朋友A的用意
没等我缓过神的功夫,只听“咣”一声,朋友A家的孩子拿着水果托盘拼命的往地上扔砸,老人家赶紧抱起孩子,转移视线。于是,托盘也被收了起来。往后的日子里,家里东西一点点被收起,一点点被消失,白天晚上只要孩子不睡都一直充斥着尖叫、哭闹、追逐、奔跑,像极了早起时讨价还价的菜市场
我们带着八个月大的M瞬间变成了这个家的“客人”,尴尬又不自在。每每遇到这孩子砸扔家里的东西,无缘无故的嘶喊,大人们只会说一句“孩子太小,他听不懂你说的话(道理)”……
(二)
自己去向姨姨说“对不起”
圣诞前夕,相约朋友B一家前来过圣诞。因为都有孩子,也准备了些亲子活动,一起做圣诞姜饼、圣诞蛋糕。一早朋友一家便来了,愉快的午饭后,大家都觉困意。爸爸们自觉地晒着太阳睡在阳台躺椅沙发上,妈妈们各自带着自己的孩子回房午休
家中的狗子也瘫在地板上打盹儿,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
午休后,刚出房间没多久,看到朋友B的孩子也出了房间,活泼好动的孩子怯生生地朝我走过来,嘴里还小声嘟囔着什么,直到他走到我跟前,我问他“找我有事嘛?”孩子仍是低着头,小小声,时不时不安地转头看向朋友B
朋友倚靠着墙,微微一笑说道:“你自己同姨姨说”。我蹲下来看着孩子轻声问道:“怎么啦?”“我...我...我尿湿了...”孩子带着一点羞愧的回答让我差点笑出声来。原来是午休的时候尿床啦。我当什么事情呢!“没事的,赶紧先换裤子吧”我顺口说到。“对不起……”孩子说完立马跑向了他妈妈,朋友B抱起了这个两岁多的娃,对我说“真对不起,把你家的床单弄脏了”……
“孩子太小,他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相信这样的神推卸话术不在少数,我们大人经常会因为自己的管教无方找很多的理由和借口,我们对孩子不断重复着听似很好的“道理”,却忽略了行为的意义。一看到这,很多朋友都会立马反驳,“我的行为很好呀,东西是孩子砸坏的,又不是我”。话虽不错,这并不是教育的行为,行为不是你没做什么,而是孩子做出不妥行为的时候,你的行为是什么。你是当“小事”一样觉得小孩子做什么都无所谓,还是会善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这个是错误的
“你自己去同姨姨说对不起”
这是我们大人在用行为告诉孩子,做错事的当下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自己当面说“对不起”是对他人的一种歉意表达。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情不害怕,勇于承认错误,合理的寻求他人的原谅。“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对错、承担、沟通在这样的行为中很清晰的传达给我们的孩子。不需要用“道理”来“教育”,不是吗
朋友随后的一句“真对不起,把你家的床单弄脏了”也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不怕!你做错了事情,妈妈和你一起承担。这难道不是最暖心的一份安全感嘛
两件不同的事,两个年龄相仿的娃,大人们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我好像知道我该怎么做了,你呢?又将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