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往往没有效果。这是一个非常普遍,几十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教育孩子们要好好学习,但是数年之后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大批的孩子不好好学习。从小学我们就教导孩子要爱护环境,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满大街的乱丟垃圾者。如果教育真的有效的话,每个经过教育的孩子都应该不乱扔垃圾才对啊,为什么恰恰相反?……
我们的教育干什么去了?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教育无效?
不妨再来回顾孙绍振老师的那段文字:
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从表层到深层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即使外部条件有了某些改变,例如父母的责备、老师的鼓励等等,人的心理,在表层也可能做出一些调节,例如痛下决心、用功读书之类,但是其深层是超稳定的,表层的一般调节不会影响到深层的稳定,因而表层的调节,尽管是真诚的,但不用多久,就会被深层结构的反调节所消解。
这说明孩子的内在心理结构非常稳定,老师对孩子的每一次教育活动通常只是对孩子稳定的心理结构的表层调节而已。因为内在结构的稳定性具有很强的反调节能力,一次教育的表层调节随着时间流逝又会被反调节回来。例如,今天的班会主题是“好好学习”,在这个班会课上无论你采取了多少种方式、使用了多少个示例来呈示学习的重要性、好好学习的必要性,孩子们也可能在这个班会课上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但是,他内在心理结构稳定性的反调节力,会使这份触动过不了多久就消失殆尽。
为什么会给孩子的内在心理稳定结构反调节的机会呢?这就涉及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百度了一下“学校教育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只要百度一下,结果出来就会(多得)吓死人:
遵守纪律,关心别人,诚实守信,礼貌待人,与人合作,与人为善,关心他人,坚忍不拔,宽厚仁慈,自信执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一定的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祖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从与社会、自然、自我四个关系出发,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大自然中,体验感知做人做事道理的,具有爱国心、责任感,具有独特个性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具有探索精神和冒险精神的,能够感受学习快乐,爱学乐学的,忠厚孝顺的,能够感受生活美好的……这么多条目如果每个都成为一个班会课主题的话,开一轮过来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我们当老师的回头看看这一系列教育目标,真正具有操作性的有多少?就如班会课,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班会课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课程,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简言之,班会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阵地。我在很多地方讲课的时候,都强调“正是由于总是将班主任的工作简单地定位为德育工作,将班会课定位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阵地,才使得班主任工作陷入了困境”。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们,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最讨厌的就是说教,就是那些动不动上纲上线的教育。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核心不是教,而是育。段惠民老师说,育人就是育心。而“育心”就是使得孩子的内心丰盈、宽厚、包容、进取,是灵魂的内在激活,让孩子激活的灵魂成为发展自我的内在驱动力。这是一个孩子可持续发展自我的最基本的前提。可惜,“德育”者们却视而不见,反而用最难以实现的“道德灌输”取代了灵魂激活的最基本职责。试想,是不是有一种途径不对孩子进行所谓的道德教育,也一样可以使孩子们健康向上呢?如果有,为什么非要直接指向德育的目的而不选择迂回呢?这样分析下来,教育要培养的学生目标一旦整合,恐怕就所剩无几了,君不见伊顿公学只有十条经典法则吗?这些所剩无几的教育主题循环一轮,也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吧,教育效果就会好许多吧。
教育的周期多久?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种心理趋向,重复21天会成为习惯的心理趋向,重复90天就会形成稳定的心理趋向。这等于告诉我们,教育如果要取得效果,就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每天重复,连续21天以上。如果要彻底达成教育目标,就必须连续90天。
教育或许本来很简单,“指导”的人多了,就无路可走了,倘若整合教育目标,进行连续至少90天的教育,不就可以不给孩子的心理反调节“得逞”的机会了吗?教育不就可以有效了吗?您这样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教育无效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