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都有相似的烦恼:贫穷的人永远缺钱,忙碌的人永远缺时间。
于是,缺钱的人为钱想尽一切办法,然而尽管我们忙的头破血流,也总是很难改变我们的财务状况。
缺少时间的人都很重视时间管理的问题,然而即便我们学习了很多时间管理的知识,我们却不见得能把问题解决。
《稀缺》这本书向我们阐述了这个问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它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同时,它也是一部心理学著作。
这本书的作者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沙菲尔通过心理学实验实证研究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源稀缺”,他们发现贫穷和忙碌不仅仅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
稀缺: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
稀缺心态: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二次世界大战,一些研究者就对稀缺产生了兴趣并且做了研究。
他们用食物短缺的实验对一群身体健康的男性志愿者做了实验,在经过食物的短缺以后,志愿者们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迷上了菜谱和当地的餐厅,有些人甚至会用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对两份报纸上的水果蔬菜价格进行比较,还些人甚至梦想着要去开餐厅。
可以看出,从这项实验中,饥饿俘获了志愿者的思想和注意力。
稀缺俘获大脑: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其实,当我们面临任何一种形式的稀缺时,我们都会对稀缺全神贯注,我们的思想会主动而强有力地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英国著名记者马斯克·黑斯延曾经这样写道:“英国人头脑最好用的时候,就是快要来不及的时候。”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吧,有些事情群我们做的时候会拖延,就算做了效率也不高,但是快到了截至日期的时候,我们的效率和专注力就会明显提高。这时因为产生了时间稀缺,资源稀缺会换来专注红利,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效率自然而然就会变高。
专注红利: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做到凭一己之力很难做成的事情。
专注于一件事情,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情,有可能会是更重要的事情。
比如:我们因为工作繁忙(时间的稀缺)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长此以往,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些负债的朋友,会选择透支信用卡来偿还账单,从而忽视了未来自己偿还这些钱的能力。
管窥: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也叫“隧道视野”。
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管窥令我们视野缩小,判断力扭曲。
稀缺不仅会导致我们管窥,还会降低我们的有效带宽。
带宽: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分别是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
也就是说,稀缺会使人变笨、变得更加冲动。
我们的大脑其实就像一台电脑,当你同时运行多个程序时,因为占据了处理器的大量空间,浏览速度就会变得极其缓慢。
稀缺还会导致借用,产生权衡式思维,令人忽视未来。这个忽视未来,也称之为短视。
例如,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的家庭和健康,因为短期的财务问题而忽视长远的财务规划。
短视并不是性格问题或者智商高低造成的,而是由于在稀缺的环境下自然而然变现出来的一种行为。
权衡式思维:它是由稀缺所引发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稀缺状态下,因为所有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以致我们开始对之念念不忘,开始产生决策难题。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如果我们每天像忙碌的蚂蚁,就不会对一件事的全局和未来做计划。
眼下顾虑的事情越来越多,带宽负担也就会随之产生。不改变稀缺心态,我们就很容易进入一种稀缺怪圈的恶性循环。
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01 节约带宽
带宽也就是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如果带宽不足,就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认知判断力,让我们进入到一种游离的迟钝状态。
权衡时思维太多,会损耗我们的有效带宽。所以,把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集中在那些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和长期积累的事情上。
02 设置提醒
将重要的事情拉入到“管子”之内,时常提醒自己去做。
例如,想要养成储蓄的习惯,可以设置银行定期存款,时间一到,银行自动从你账户中将钱划走。
想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在书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并且在每天固定的时间设置闹钟,提醒自己可以看书了。
03 留有余闲
没有余闲,我们就很容易进入到一种稀缺的怪圈,穷人越来越穷,忙绿的人越来越忙。
所以,再没钱,也应该留出一小部分用于储蓄,尽量做到不要透支,不要借用。再没有时间,也应该提前做出工作计划,当日的工作当日完成,尽量不要拖延。
04 在带宽宽裕时行动
不难理解,在我们状态最好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情。
通常我们在早上的时候,头脑会比较清晰,这时候我们就切断其他干扰事物,全心全意做当前的事情,这时候效率也会是最高的。当然,有的人会在晚上效率是最高的,这个因人而异。
05 保持警觉
想要克服一些不当行为和冲动,我们需要将这些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
比如我们想要减肥,就需要控制我们的热量摄入,对于一些吃货的我们,在逛超市的时候就尽量不要买零食。
还有一种说法,大脑自由才能成为合格的家长,因为良好的教养水平需要足够的带宽、复杂的决策能力和自我牺牲精神。
想要更好地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就必须从我们自己做起,不断学习,不断精进,这个观点,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