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公众人物热心公益变成常态时,公众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人们希望在公众人物呼吁只是能够起到正能量同时就不得不要包容公众的媒介素养能力。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认为从广义上讲,信任是对某人期望的信心。在信任中存在两种期待即一是“义务”的期待,二是“道德”的期待。作为公众人物群体,能够出现在大众人物视野下便多半是收入可观、人际影响范围广泛,有着百万粉丝,随时关注动态的后援团,也是许多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而由于他们能力大,社会期望值大,他们也被将他们捧进大众视野的公众加上了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发展慈善事业已经不是公众人物的慈善之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社会期望和道德绑架,当一个事业达到了相对的顶峰饱和状态,随之而来的就只有跌下神坛,失望至极。
一时间慈善丑闻,公关形象的崩塌也随之而来“郭美美事件”、“章子怡诈捐门”、“壹基金涉嫌贪污资金运作质疑”、“红十字信任危机”、“李亚鹏、王菲的嫣然天使基金会善款使用报道”。一时间不仅慈善不能辅助公关形象的树立,慈善本身也出现了巨大危机。公众信任体系摧毁容易重建难,本是对公关形象的一种加持,没想到不但没能加持反之连根拔起全面摧毁。而在一系列慈善丑闻事件后,换来的是慈善组织的冷寂和相关公众人物的静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众们并不能接受相关的信息无论真实与否,他们深信着自己愿意信的东西,因为他们之前所信任的权威和公众人物成为对他们伤害最大的人,而公关形象随之崩塌的彻底。
当然公众人物总归还是要担起热心公益的大旗,只不过行事要谨慎,公益也不能过度炒作。当丑闻热度下降后,公益事业还是要靠公众人物进行扶持,而人们也渐渐接受新的公众人物有成果的呼吁和号召。而当一段时间的默默奉献有一天被大众扒出放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时,公关形象的树立又重新起了作用。胡歌的张冕希望小学、古天乐的111所捐赠学校,都给大众重拾信心。随之而来的也是公益慈善对公关形象“加法”的认可与宣传。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小结
如今的慈善公益活动以明星芭莎慈善夜为首,成为了娱乐化公关形象的集体建立。然而实际上明星公众人物的表演和宣扬活动表面上或许是给予公众形象的更大宣传,慈善公益的更多呼吁,但实际上在公众的内心,一台明星争奇斗艳、暗藏心计的晚宴的噱头远比慈善本身重要的多。公布捐款数额,对比捐款金额,合照站位梗,屡屡登上话题榜的同时,不仅是公众人物形象的跌落也是慈善本意的消遣。慈善公益活动固然可以树立或重塑公众人物的公关形象,但前提要义是踏踏实实为公益本身付出,而非为了噱头而将原本的“加成”,硬生生的变成了“减法”。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朱孝冰. 基于社交媒体的公益募捐娱乐化传播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if !supportLists][2] [endif]邬一琼. 明星慈善在媒体中的呈现与受众负面评价的矛盾及其诠释[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