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迷恋的未来存在于今天,没有规则地分布在普适计算和互联网的十字路口。
现在知识平台非常多,例如公众号,千聊,荔枝、喜马拉雅,知乎,得到等等,一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还有各种微信群、电报群。知识像滚雪球般向我们扑面而来,使我们应接不暇。这么多的知识,有时不是我自己的主动要去学习的——被动的。朋友圈、群内的刷屏,制造了各种紧张气氛,使你不得不跟随。人间一天,币圈一年。别人稍微比你快那么一点点,就不知道领先自己多少天了。
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有用性或有效性,等于网络中用户数的平方。换句话说,网络系统(如电话、传真、email、Web)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线性增长而呈指数级增长。
在这种跟随学习的氛围中,有时会焦虑,有时也会容易迷失自己、失去方向。正如梅特卡夫定律定律所说,网络系统本身的价值与日俱增,但我们是否有效利用了网络系统的价值呢?对于我自己,平时看东西会很快,尽快过一遍文章讲什么,有时候根本不知道文章讲了什么,然后就是微信收藏、印象笔记收藏、有道收藏等。我觉得我应该不是一个人。收藏夹了收满了各种资料,想着以后有时间了再消化。
可是一周过去了、一个过去了、一个季度过去了,甚至一年过去了,收藏夹的资料还是资料,其它什么都没变。而且有时这种操作会一直循环。从大的时间周期来说,这么做其实是做无用功,那到底要怎么才能消化这些知识,不让它们石沉海底呢?我总结如下几点建议,或许对你有用。
第一:不要贪多。一味地跟随或者不断地追求,时间都浪费在“贪”字上,可能对很多东西有泛泛地了解,但是一旦讨论得深入就懵了。这样的结果就像是一颗浮萍,随波逐流,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没有多少好处。
第二:明确自己的方向,有针对性看和收集,收藏时做标签。现在的信息之多使我们不可能一一消化再去学新的知识,收藏就成了必然。在收藏之前,最后有针对性规划一下自己要收藏什么知识,而不是泛泛地收藏。收藏完之后还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打标签——把自己看到的内容标签化,标签一般是文章的关键字。这么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查找,以后用到时可以随时提出来,收藏的资料就活了。
第三:画图。大脑天生爱图,对图形的理解更加容易吸收和记忆。如果有时间可以做思维导图,或者顺手在本子上画草图,这样还可以梳理自己所学知识的结构。
第四:随时记录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看完信息以后我们脑子里肯定不会无动于衷,肯定会有各种思想活动,最好将这些思考和想法写出来,这样以后要查找和复盘都方便。
第五:将学到的知识讲出来。这是我一次偶然的机会总结出来的。前段时间想学演讲,由于时间关系就没参加了。但我咨询后觉得可以利用走路、骑车的时间自己先练习一下。于是每天找一个主题,将自己看到的或者想到的内容小声地讲出来。没想到以为自己学会了和看懂了的东西,但是讲出来一点也不生动,不连贯,还各种短路。瞬间感觉自己被打脸了。所以,能将学到的知识讲出来,清晰地讲给别人听,这是对自己学习知识更高层次的巩固。
第六:使用V型学习法。V型学习法是由阳志平老师的弟子林翼然提出,阳志平老师在其基础上精炼,定义为:在高维与低维不断交错、验证、迭代。高维内容以高阶模型、理论为主,低维内容以鲜活案例、信息点为主。使用V型学习法的学习者,能在高阶模型和低维内容之间不断切换,使用高阶模型时用低维内容去理解和验证,遇到低维内容时能上升到高阶模型。V 型学习法强调高维理论与低维实践相结合,既要避免纸上谈兵,纯理论不实践;也要避免盲人摸象,只掌握局部事实、碎片知识,无法看到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