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内地学界的概念,一九四九年以前是“现代”,一九四九年以后是“当代”。它与西方的“现代”既有关联,又不等同。比如西方的现代主义(modernism)、现代性(modernity)、现代化(modernization)都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不是一回事。
“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范围:一九一七年到一九四九年,这是中国内地主流学界的定义,这个阶段称为“现代”。在海外,英文的“contemporary”基本是“现在、当下、同时代”的意思。在海外,基本上没有一九四九年以后“当代文学”这个特定概念。香港中文大学的黄继持教授他们讨论过,凡是古代文学以后的都称为现代文学,台湾也是这样。二〇〇九年,我们在岭南大学曾召开“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论文集《一九四九以后》,王德威专门写序向台湾和海外读者解释“当代文学”这个概念,并解释“现代”、“当代”的关系与界线。
2、除了这些限定外,“中国现代文学”还把民国时期大部分中国人看的文学排斥掉了——通俗文学、流行文学。通俗文学、流行文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有一个名称,叫“鸳鸯蝴蝶派”,也叫“礼拜六派”。当时广告是这样说的:“宁可不讨小老婆,不可不看《礼拜六》。”我在另外一门“现代文学选读课”里,会专门讲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张恨水,讲《啼笑因缘》,讲到他对于言情小说、连载文学的影响,还有他对于今天香港、台湾(比如琼瑶)的影响。讲茅盾时,也会提到张恨水的一些作品。但是整体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是不包括鸳鸯蝴蝶派的,是反对娱乐、消闲、赚钱的文学的。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有很多的相对立的概念,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雅与俗、大众与严肃、流行文学与纯文学等,有很多这样的概念互相矛盾,以后会仔细梳理。和科学相反,文学就是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3、“modern”这个概念,在民国时不翻成“现代”,翻成“摩登”。如果有人称赞你“摩登女郎”,你马上会想起张爱玲时代那个挂历,还有《良友》杂志。现在“摩登”这个词本身不够摩登了。
第二个是“modernization”,现代化。今天现代化是整个中国的国家方向,全民现代化,用电器,用汽车。比较学术的一个概念还有“modernism”,现代主义。“化”变成“主义”,无形中升了一级。其实,“modernism”是西方的一个文学流派,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一直到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西方的“modernism”。它跟“中国现代文学”是两回事。“modernism”是指谁呢?是指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二战”以后,“modernism”就没落了。今天西方的文学文化潮流叫什么?“post modernism”,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很不一样的。同学们都是伴随后现代主义长大的。现代主义就是“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等很深奥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就是画罐头一排,Hello Kitty或抽水马桶也可以是艺术。西方现代主义恰巧跟中国现代文学同一个时期,但不要混淆。中国现代文学里也有现代主义,比如说鲁迅的《野草》,比如说新感觉派的小说,比如说李金发的诗、卞之琳的诗,但它不是主流。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加上浪漫主义。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恰恰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化成果。
因为中国之前跟西方比较隔绝,所以一旦打通,首先接受的是西方在上一个世纪占主流的文学,托尔斯泰、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拜伦……所有这些人成为鲁迅等人对话的对象,少数的人关心陀思妥耶夫斯基,关心T.S.艾略特、威廉·福克纳就更晚了。所以,现代主义跟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在同一个时代,却是很不同的两种文学。
还有一个更复杂的概念,就是“现代性”(modernity)。任何英文字,后面加上“ty”,事情就复杂了。“sexy”是性感,“sexuality”就复杂了。就好像“modern”,讲“摩登”是小市民,可是讨论“现代性”,就是社会科学院学术项目的热门题目。哈佛的王德威教授有个观点,说“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因为晚清文学里,已充满了“被压抑的现代性”。这个看法,在北京学术界有很大反响。
任何概念,外延总和内涵成反比。“中国现代文学”,乍一看定义很宽泛,其实是比诸如“民国文学”等概念更有限制。首先,从时间上看,现代文学只到一九四九年,“民国文学”反而在台湾延续至今。第二,从空间地域看,现代文学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在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个中国文学研究所,还专门另有一个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了体现国家意识。第三,从语言上看,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很少关注文言文学。第四,从性质上讲,“五四”新文学是排斥、反对娱乐读者性质的通俗文学和流行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