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林子快一岁了,我也准备去上班,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断奶。断奶很顺利,不吃就不吃了,没什么哭闹挣扎。可是断奶后第二周,他突然开始拉肚子。开始时只是大便稀溏,很快就转成了真正的拉稀。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我先去找了赵先生。我忘记了他开了什么方子,现在想起来应该是霍香正气散之类。第一次当妈,实在没有经验,育儿基本靠书,我们老一辈也是都只带过一个娃,而且还是边上班边带的,可想而知也没什么经验,也是人云亦云。所以有人说:“千金难买秋来泄”,秋泄一般是七天,吃不吃药都会好。我就傻傻的希望孩子自己好,所以药没有认真吃。不料拉稀没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发起烧来,并且开始咳嗽。那天刚好先生没有坐诊,我想着等第二天再去找他。可是他爷爷不同意了,其实小孩子生病,老人家的心情也是焦急的,可以理解。爷爷坚决要把孩子送去医院。
那时候我已经开始跟着广播接触了一点中医,跟听着梁冬,徐文兵的《国学堂》知道了一点《黄帝内经》。我反对去医院使用抗生素,坚持要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结果家里大战了一场,我是斗不过他们家三个人,孩纸爸不知所措,他根本不懂,理科生,对“科学”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对从小被灌输的“生病就要去正规医院”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同。他摇摆之后站到了自己父母那边。我站在走廊上几乎是歇斯底里的喊道:“如果以后林子一个月病一次的时候,你们记住,是你们造成的!”
乌鸦嘴就是这样:说好的半天不灵验,说些什么坏的,一说一个准。虽然我们找了高中的同学(她是市二医院儿科的大夫),可是经过一个星期的输液吊瓶、雾化吃药以后,鼻涕照流,咳嗽照有,更可怕的是旁边病房来了一个猩红热,我们一听赶紧撤!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先生!
我是一个多话的人,絮絮叨叨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半天,他只是叹了口气说:其实不要去医院。开了三天的药,交代说吃完无论如何要再来。这次我乖乖的给娃儿吃了三天的中药,鼻涕没了,咳嗽也好得差不多了。我又犯了自以为是的毛病,没有去找先生。
一个多星期以后,秋风渐起,不知怎么的,林子又感冒了,流鼻涕,咳嗽,一塌糊涂。又去找先生,开一剂桑菊饮,吃下咳得更加厉害。我去找他,他想了想说,可能是杏仁,于是换了一个方子。一剂而差,三剂就好得差不多,这下我学乖了,再去了一次,反正药不能停。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这样,每个月必须到先生那里报到,吃两周的药,休息两周,非常规律。我也因此成了先生那里的常客,同时我开始拒绝西医的一切,视西医为洪水猛兽。现在看来,其实中西医虽然在思维体系上有巨大的差异,但是产生的效果的区别还是在医者个人。
由于我的预言实现了,家里人也都不说话了,由着我去折腾。于是我就开始了纯中医的探索之旅。
林子发烧,拉肚子,不管啥问题都只吃中药,我疯狂的开始追随《国学堂》,《黄帝内经》、小儿推拿、足疗、《易经》什么都看,因为只是兴趣,学习起来没有章法,进步很慢。林子频繁感冒咳嗽,加上一周有20节的课时量,让我每天疲于应付,想死的心都有了。
终于有一次,先生生了气。事情是这样的:林子那时候大约两岁了,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拉肚子,刚好那天先生没坐诊,正急得上窜下跳,我妈说有一个老中医不错,不如去看看。于是我们几经周折找到她,还托了熟人的关系。这位中医大家叫甘美芳,甘先生,那时候已经是82岁高龄了,她在家坐诊。一看到我们就说:“孩子的病不好看,我没有把握。”我赶紧说不要紧,请您施一个方子,救救急。她看了看林子的手,又看了一眼舌头,就开方子。我第一次看到这老中医的范,人家是从右到左竖着写方子的!甘先生人很耐心,仔细的嘱咐我们到哪里买药,怎么吃。她也说,如果一剂不见好转还是要到医院去。
果然一剂不见好转。第二天灰溜溜去找赵先生,告诉他如此这般,我们找了别的医生。不料他竟然生气了,说别人治坏的你找那个人去。我也生气了,很冤枉的说:“我有不知道你在哪里,你叫我怎么办?况且我也不是随便找的医生,投的也是大家的门。”他眼睛一亮问我是谁。我说是甘先生。他“哦”了一声,说:“她是福州有名的温病大家。”这下才开始给林子看病。依然是藿香正气散加减。一剂而愈。我也向他要了电话,准备有急上门求医。
这样,我才和先生有了往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