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是诺基亚5800,搭载已经成为传说的塞班系统。说不上是技术控,但对于新奇的电子设备有种天生的亲和感,从入手那一天开始便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功能,安装卸载各式各样的应用软件,乐此不疲。那时,第一次了解到电子书这个概念,从iBooks这款阅读器开始,阅读了当时流行、热门的玄幻、穿越小说,这些不过脑的文字,适合在等车、等人、会议前后等碎片化的时间阅读,手机的便携性便显得尤为重要,电子书逐渐占据了我的主要阅读时间。
塞班系统很快被安卓小人打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我的第二部智能手机则是HTC的野火,3.2寸屏,分辨率低的起毛边,但不影响阅读电子书的热情,由于安卓系统的易用性,电子书的种类渐渐多起来,而且能在互联网上查找到需要的任何书籍,txt格式居多,没有严肃的排版,没有多余的字体,阅读背景倒是可以更换,但阅读体验简直让人难堪,相比纸质书,电子书的优势几乎没有,唯一值得称颂的就是便捷。
用惯了安卓,便不再更改,一直到现在,从未改变。但是电子书的阅读app却反复更替,不断寻觅自己中意的好应用,先后用过掌阅、豆瓣和多看,最后定格在多看上近两年,多看的精品阅读理念吸引了我,自此才体验到电子书阅读的美感,并且逐渐开始用电子书进行深阅读,读一些较为严肃的文学,而不再是慵长的网络小说。
与传统的纸质书相比,电子书的便携性、多样性、社交性、全时性等特点是无可比拟的。
一部小小的手机中可以装载上万部大部头的书籍,可以说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型图书馆。阅读时的背景颜色、文字大小、字体类型、间距、亮度等均可调,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彰显个性,虽然说真正的阅读主要在于内容,但如果形式美观,也能增加愉悦性,怀着快乐的心情阅读,效果更佳。虽然纸质书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写写画画,在空白处做笔记,闻着油墨香,捻着菲薄的纸张,有怀古的情绪渲染,但电子书的笔记功能更为强大,以多看为例,遇到喜欢的语句,划线、笔记、分享,笔记会自动保存在印象笔记,留做以后集中学习,也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方便上传到各大社交网站分享,多看自己的书友圈也是交流感悟的所在,在点点划划中便完成了思想交流。电子书的便捷特性,使得阅读变得唾手可得,一天24小时,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在电子书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电子书给予我们的会更多,碎片化的时间如何消磨,晚上睡前的时间如何安排,都可以用电子书阅读来填补,尤其在晚上熄灯之后,传统的纸媒阅读肯定不能继续了,但电子书可以,借助手机的屏幕照亮了夜间阅读的可能,虽然说不建议以牺牲健康的方式来追求阅读的快感,但如果合理控制的话,必然能科学的延长阅读时间,使阅读更为有趣。
电子书的起源,更偏重于网络小说的阅读,这种浅阅读不需要精耕细作,一目十行的快速浏览即可,在文字之间的跳跃性摄取故事情节时,精力自然游离于版式美观之外,浅阅读的读者并不纠结于电子书的外在形式,对是否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关注不多,所以早期的电子书app略显粗糙不够精致,无论是读取速度还是美化优化都处于初级水平,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电子书的精品意识才引起重视,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变化,使深度阅读内容在手机app上得以推广,有更多的人放下沉重的纸质书,转投电子书门下,也倒逼电子书app的日新月异。
阅读的目的一为消遣,二为获取知识,三为传播思想,既然传播就必然需要交流,所以电子书的社交性优势尤为重要,笔记、书评便于接驳互联网,在公众之间汇聚交流,每名阅读者就可成为思想者,集体发声,热议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量的书评笔记可供大家方便挑选适合自己的书籍,而不用耗费时间精力一一试读,这种指导性的便利也是电子书能够进一步推广的必要条件。
数字阅读相对来说是新兴的阅读方式,和纸媒阅读相比,孰优孰劣,见仁见智,就我个人来讲,数字阅读几乎是全部,偶尔也网购一些纸质书,多用来收藏了。从发展趋势看,电子书会有更广阔的未来,就像每次技术更新一样,传统归于传统,新兴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