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初中时,我们都背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潇洒自在的意境,洒脱的文风,飘逸的书法无不引人向往。今日出差临沂,河马却意外发现书圣故居正在此处,便与兄弟焦能前往瞻仰。
小时候,我们听过王羲之洗砚成池的故事。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今天参观的王羲之故居,便是洗砚之地。大门“王羲之故居”几个字由大书法家启功先生所写,估计当代也就启功这号人物能给书圣题字了。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有意思的是临沂作为山东东南角的一个地级市,在文化上却显得十分融合。在羲之故居里面有寺庙,对面是天主教堂,隔壁又是始建于元代的孔庙。本土的儒释文化与外来的基督文化都在这交汇。
直到,晚上韩老师带我们驱车沿沂水而行,河马才窥探原因一二。“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文化沉淀多,文化交融深的地方,历来一般都是在名山之间或大川之畔。夜晚的沂水在交相辉映的灯光下特别美,给大多干燥的北方带来了灵气,这也许是孕育琅琊郡王氏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