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eepsimple
忽然记起,四年前的今天,正是第一次踏上欧洲大陆的日子。
北京-阿姆斯特丹
2012年8月29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国际航站楼。爸妈将我送到边检处,我们仨在国际出发那个牌前留了张影,我拉着两个大箱子,就这样跟他们说再见了。当时还对“离别”两个字没有概念。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什么叫作离别,什么叫作想念。
第一次坐长途飞机,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对未来充满着好奇和恐惧,以至于我那十小时的飞行一直处于惊魂未定的状态,没有睡觉,没有看电影,而是在神游。
到达阿姆斯特丹机场后,一个人摸头不是脑得取了行李,出了海关,心想,这我就出国了啊。
到达之后,噩梦才刚刚开始。没有人接机,怎么到学校,到了学校怎么办,怎么去宿舍,都是未知数。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荷兰有了自己的窝
从机场出来,提着两个箱子的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箱子抬上火车,前往学校所在的城市。那是下午三点多,那天太阳很好,窗外蓝天白云,这边的云很低,满眼的绿色,牛羊遍布。我沉浸在对未知的恐惧中,不知道一个人的生活会是怎样。
下午5点多,踉踉跄跄得到了当地火车站。 我所在的城市是个小城市,现在用荷兰留学党的话说,就是个村子。那个点,街上已经没有什么人,店面也已经打烊。我一个人拉着箱子行走在空荡荡的街上。
学校这个点已经关门了,我没法拿到租房的钥匙。只好沿途找到了一家私人旅馆住下了。我只记得,那是一个不眠之夜。我一个人在房间里盯着窗外看,我想到,自己已经离家那么远,一万多公里和6小时的距离。我想找人说会话,算一算,那已经是国内的深夜了。
我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总之是没有睡着。
第二天天一亮我就起来了。继续拖着我的行囊赶往学校。学校比我想象得要小得多,就像一个公司一样,一栋楼。后来才得知我们专业是这个学校在这个城市的唯一专业。
跟着学校负责人到达了我在荷兰的小窝。房子很老,听说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在外奔波了近两天的人,看到一个窝,已然是满足了。
一番收拾后,在荷兰的第一个小窝建成了。
第一次失望
起初的学校生活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我们一个专业三十个人,不怎么国际化,十几个荷兰人,上十个德国人,一两个立陶宛人,两三个中国人,就这么组成了这个专业。不国际化的结果就是,抱团。德国人一群,荷兰人一群,立陶宛人中国人三五成群。
一开始我挺避免经常和中国人混在一起,觉得出来就是要和外国人交朋友,融入他们的文化。后来发现自己太天真。我学校里的德国人都总瞧不起我们中国人,他们并不那么友好。在我几次热情和她们打招呼都被她们忽视后,我便放弃了主动。从一个人小县城到一个国际化环境里,我第一次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一种距离,是种族,是文化。这种距离很难逾越。即便是现在,我都依然觉得,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不同”可以概括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尊重包容,谈何容易。
刚开始的一年,我过得很艰难。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
学习上,对西方教育模式的不适应让我在学习上很吃力。他们强调自主学习,老师基本不起什么作用,就是指导辅助,其余全靠自己。课堂上不习惯表达自己,回答问题。像我这种话痨一度被认为“shy",语言不熟练总是在那些欧洲人面前不自信。 我努力让自己适应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去融入。
生活上,自己买菜做饭。每天放学后直奔超市,提着重重的几个袋子回家开始洗菜,切菜,煮饭,每次基本都是边流着口水边做。每每想起在家时,都是等着那声“开饭啦”的时候,就开始想念家的感觉。
第一年,是最艰难的一年。因为太多第一次,太多需要去吃的堑,所以太多长的智。
2014年,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我的专业是在糊涂中选择的,也应证了选择必须在清醒的时候做。
在荷兰的第二年,我迷茫了一年。
我学得不开心,我发现我对我学的东西没有激情,我不想去上课,不想和那些同学交流。我开始成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靠刷剧来逃避。
我没法继续前进,可是我又无法后退。换专业,意味着我前两年的努力,我的时间,我父母投入的金钱,全都浪费了。可是继续学下去,我实在没办法忠于自己的内心。
最后,我选择了放弃我认为不对的,我换了专业。迎来了我的新开始,某种意义来说,那一次选择,是我的一次重生。
如今的我,很满足,很感激
现在的我,22岁,整整四年。 由害怕孤独,接受孤独到现在的享受孤独,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和无助过。好在,现在我很感激自己所拥有的。 我可以学自己喜欢的东西,享受这样的状态,这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曾经迷茫过,痛苦过,甚至怀疑过生存的意义。这四年,对于我来说,无异于一场劫难,而劫难之后迎来的是重生,是更绽放的青春。
感谢四年时光,让我懂得,让我珍惜,让我感激。许多从前不懂的,现在我懂了;许多从前在意的,现在我不在意了;许多从前我害怕的,我现在无所畏惧了。
最重要的,我更了解了我自己,知道了自己要的是什么。
人生,说白了,不过是一段旅程。我庆幸,这四年的旅程里我经历过的一切,无论是阳光,和海滩,还是狂风,和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