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暖风浅浅
这几天一直读着几位著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一篇是朱自清的《背影》,一篇是梁晓声的《普通人》,今天也读到了冰心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寄给父亲。
无论《背影》还是《普通人》写得都是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在上高中的时就详细读过,今天又重新读一遍。尽管那个岁月过去了N多年,今天读来依然亲切!更多的是自己又多了一份感慨。
读第一遍《背影》的时候,我尚是十几岁的孩子,上学一直没出过远门。当时并没有体会到《背影》的深刻含义,这种父子离别的滋味,现在读来已是情感深深。
父亲买橘子的那一段描写,也是作家感悟最深的,《背影》也许就是在父亲转身之间化成的最简单而又最铭记在心的事,而那一刻,父子之间的感情上升到了最高的境界。
梁晓声的《普通人》从父亲的晚年写起,刻画了了一个认认真真做事的父亲形象,而这简单的两个字“认真”,概括了父亲的一生。
《背景》也好,《普通人》也好,都是父亲感人的一生,今天读起来已是凄凄楚楚。至于作家冰心的《写给父亲》说的是自己住院时写给父亲的一封信。一封信洋洋洒洒,把自己在医院的一切都说给父亲,而且还回忆了和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日子。一个女孩的细腻的心里,在通篇书信里淋漓尽致。
看到这三篇文章,我的心不在从容淡定了。我的父亲呢?我的父亲在我出嫁一年后就离开了人世。无论我怎么呼唤,在这个世界在也找不到他的影子。
记忆就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闸门,一路滔滔奔流。
父亲从小没上过学校,但他的脑子可不笨。那时的村庄只有一条通往田间的大路,但这条路很陡峭,一路的爬坡,如果把田间的粮食运到家,那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的。这样村干部就有了一个想法,就是要修建一条平坦的道路。这个工作最后落实在父亲的头上。
这条路父亲花费了不少的心血,遇到要计算的数据,父亲就把数据交给了我,最后父亲依照数据,带领村民建成了全村唯一一条通往田间的平坦大路。
这座桥是用石头堆砌起来的,现在依然伫立在村口,成为通往田间的一条快捷而省劲的通道。
想念父亲的时候,就回来看看这座石砌的桥,还有那棵一直在田野中站立着的老皂角树。树的周围是成片的菜园和大片的麦田。仿佛金黄的麦田里依然能看到父亲忙忙碌碌的身影,挽着裤腿,弯着腰,挥动镰刀收割小麦。西边的那块地,每年都要种植玉米,一行行应声倒下的棒子,似乎就是昨日的事。父亲的汗水浸透了衣衫,他坚实的脊梁总是撑起一片蓝蓝的天。
都知道北方是不能种植水稻的,可父亲愣是带领村民在一大块常年有水的田间,插上了水稻秧。出乎意料的是在那块土地上,水稻喜获大丰收,那一年村民们吃到了大米。要知道那个时候能吃到大米,那是人间天堂。至今我的脑海里一直装有家乡的人甩水稻的影子,热火朝天的景象历历在目。
至于父亲带领村民奔小康的事更是说也说不完,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把村里的小学重新改造。但事与愿违,突如其来的的病情,让他两次住进了市里的医院,病情好转些,父亲就马上到自己苦心经营的工厂,他的执念里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强性格。在我的眼里,父亲就是一座大山,巍然屹立在心灵的深处。
当我携带着牙牙学语的女儿回家看望父亲的那一天,那一天是1991年八月初七,没有想到父亲就在那一天永永远远离开了我,从那一天开始我的泪腺从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想起父亲还泪眼迷离,因为父亲走的时候正好五十岁,而这个日子是我小时候十二三岁时对父亲说过的日子。
当时是大年初一的早晨,我坐起来就对父亲说:“爹,您最多能活到五十岁。”
没想到生活真的没和我开玩笑,父亲走的那年,他竟然刚好五十岁。这让我背负了巨大的包袱,我感觉自己是对不起父亲的,心里有一种罪恶感,这种罪恶感让我一辈子都内疚,内疚。
父亲是我最敬佩的人,他的为人处世让我在岁月里满满体会,年岁越大就越想念父亲,有父亲的家是家,没有父亲的家,家在心里变得支离破碎。
家里的二层楼房子,在当时也算是最先进的楼房,房子用的沙子全部是我和父亲在外村的一个大沙场里一铁锹一铁锹装上拖拉机的。当时的沙子是免费的,不像现在的沙子,一拖拉机就是四五百。那时的我虽然是女儿身,但父亲似乎刻意要培养我成一个男儿,拉水搬砖这些男儿做的事,父亲都让我做了。就连定铝合金窗户的事,也是我和父亲一起去市里定制。可以说父亲真的把我当成男孩子了。
也许正是这些磨练,让我在以后的岁月里不在畏惧艰辛,这些都应该感谢我的父亲。
…………
读着《背影》《普通人》也读着《寄给父亲》,我已经沉浸在父亲生前的日子里,恍若隔世的梦,停留在遥远的地方,而自己的思绪也驻足在八月最初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