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起因是朋友对于小米的厌弃和对于苹果手机的向往。而我自身是数码产品的喜好者,偏向小米。
分两点思考,其一,是品牌的影响,小米从名称和产品上建立的固有印象就不是高端品牌,其产品稳定性不足以支撑,即产品力口碑不够。苹果的稳定性够高,但是不够激进。现今大部分人都偏向于稳定性,以及苹果口碑价格积累起来的品牌价值,对于个人而言就是炫耀和证明自己的资本。这就是人所向往的三种需求,生存、名望、性欲。对于小米的粉丝而言,小米的激进,性价比,和对科技即服务人的向往,是米粉的追求,即使小米会有差的产品也会被米粉所指责。对于将性价比作为基因的小米,终究和商业因素相冲突。而对于苹果而言,其高利润就在性价比之前,其致力于提供高档产品,同时也收取高档服务,符合商业对于利润追求的本质。在此背景下,小米一旦往高端和利润转变,就会为人所唾弃,视为变心,视为对初心的抛弃。而苹果如若向性价比转变,或者偶尔转变,人们就会认为其很好,将利润还给消费者。但是如果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满足物质需求的高性价比的产品应当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小米在不断尝试中,资本积累逐步降低,步伐落后,市场份额会逐渐丢失。苹果则稳中有升,持续拥有市场的高额份额和利润。
究其人性原因,归结为二,一是对于名声的追求,当然纯理性来看毫无价值。其二是,小米和苹果的固有印象导致的市场份额固定,且稳定方向变化,苹果扩张,小米收缩。
基于此,引出第二点思考,即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固执的一面,和理性的一面,在人生有限的情况下的选择。理性的,对于高性价比的追求,的确正确,但是人生有限,对于这种需求,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去满足,这是人们按照固有印象去选择的原因。感性的固执的一面,会在固有印象上,坚持之前的想法,从而使得理性无法侵入。从而使得该观点更加稳固。
年龄尚小还可动摇,年龄大了,其固化的思维和大脑对于思考的懒惰性都会导致其极难改变。
要想改变,需要多次对其进行动摇,从实物影响和人际影响两方面着手,方可有效。
对往后的题目进行确定,分别为固化的思维、美与公平、文学思维与世界、出身与公平、追求和追求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