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ckholm - 斯德哥尔摩
瑞典之行的最后一站是斯德哥尔摩,这个国家的首都,在瑞典中部。离开前便要与Sabrina和Andreas告别,因为我会从Stockholm乘夜车直接回Copenhagen,不会再经过Lund了。Sabrina包了好多之前提到的那种好吃的饼,给我带在路上做干粮,就此要离开他们的生活一小段了。
坐了5个小时的火车,早上9点抵达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给我的第一眼印象,令我想起来在出发不久前一个同学说的话,“Ying,幸好你还没有去过巴黎,如果你最先把巴黎玩过了,你就会发现,其它地方都是垃圾。”一年之后,我也去了巴黎,可这并不能改变先前对斯德哥尔摩的一见钟情。不仅仅是一见钟情,她带给我的就是震惊!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美的一座城市。以至于我愣在大马路上足足有一分钟,后来在想会不会差点造成交通堵塞?走在高架桥的一边,看着对面座落于水上的老城区,就像看到一幅幅油画一样,那是画吗?画是静止的,而一辆辆小汽车从面前飞奔急驰过,却又是动态的。
这是个从画中走出来的城市。
我急于按下相机的快门,捕捉这眼前的完美。可这一幅幅生动的油画到了我的相机中却没有了生气,成了零散的堆积起来的机械式的建筑,还有那不太协调,处处刺眼的路灯。我知道我没有能力去永久地拥有这仙境般如梦如诗的意境了,只好拼命地睁大眼睛,贪婪地一遍又一遍地望着这转瞬即逝的美轮美奂。
从来没有一个城市能给我这样大的触动,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能把她的美拍下来,到现在也不明白。因为她是若隐若现的“水上美人”吗?因为她是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吗?因为她是大自然天然的产物吗?因为她是宁静悠闲不浮华不喧嚣的象征吗?还是因为她是人间俊杰诺贝尔获奖者云集,充满智慧的殿堂?
我想,一般人们对有距离的事物的评价要比置身其中时高的多。比如在驴山上,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看到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蓝蓝的天空下白皑皑的雪,延绵起伏的山脉,美景尽收眼底。但当我们真正坐了火车千里迢迢来到了阿尔卑斯山脚,原先的期待荡然无存,山太高太宽,抬头望不见顶,两边望不见脉,雪,也只和平常路上的雪无二样,无法体会“皑若山上雪”的壮观。也许行走在山路中才会感受到不同的风情。
城市同样如此,我们很难得有机会去宏观地看一座城市,总是走进她去发现她了解她,于是,走进了的城市都少了份大气。斯德哥尔摩是一个不太一样的城市,一座桥将这个城市分为新旧两个城区。站在桥的一端,可将对面的城区一览无遗,从庄严的皇宫,皇家歌剧院,议会大厦,到尖顶教堂,鹅黄和棕红色房屋,再到热闹的街市,高贵与朴素,典雅与平实,庄重与热情的并存,浓缩了瑞典深厚底蕴的老城,不得不让人震撼于她的那惊鸿一瞥。走进老城,老城的一切不再是“只可远观”的莲花,而是那“宜乎众矣”的牡丹,可与佛罗伦萨的尊贵优雅知性相媲美,只是佛罗伦萨与之相比,还是少了些大气。
斯德哥尔摩的市政厅是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梅拉伦湖湖畔,湖的另一边即是老城区。整个建筑由褐红色砖砌筑而成,右侧为一高耸入云端镶着三个皇冠的尖塔,代表着瑞典、丹麦和挪威三国国王和人民合作无间。走进去,内部有一“金色大厅”,每年诺贝尔奖颁布之后,国王和皇后都要在这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举行隆重盛大的宴会。出了宴会厅,眼前又豁然开朗起来,面对的是碧波荡漾的湖面,湖的那一边,则是摄人心魄的老城。我甚至在想象一位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智者漫步在这里,细细品啜着手中的酒的同时,静静地享受眼前优雅如烟的画卷。
终于踏上那座划分时代的桥梁,跨过梅拉伦湖,我走进了梦幻般的老城。老城古色古香,石头铺的路让人联想起了罗马的道路,只是在这里少了汽车、摩托车甚至自行车的叫嚣声,多的是踏击石面的清脆声,折射出岁月的痕迹,和那永恒的宁静。我不能将皇宫与皇家歌剧院,皇家话剧院,议会大厦严格区分开来,因为它们都是那样金碧辉煌,庄严而有气势,权当是皇宫建筑群吧。拍照的时候我已领会它的美,然而看到照片却又是另一种感觉。就像是某个素颜已是出水芙蓉的女明星,又打上了一层薄纱无暇粉底,面色更加匀净有质感,趋于完美。不是我的摄影技术高超,实在是这建筑群自身充满了太多奇特的魔力。
中午十二点,正赶上皇家卫兵换岗仪式。虽然是每天的传统节目,可还没到整点皇宫四周就已里三层外三层站满了围观的人群。士兵们很帅气,骑着白马和棕色的马,吹着小号,敲着战鼓,操动着兵器,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交接仪式。仪式完成后很多人跑上去和分散开的士兵们拍照,留下纪念。
置身于老城小巷的感觉有点像走在威尼斯窄窄的街道上。古老的店铺道出瑞典的历史,古朴别致而精美异常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令人爱不释手,玲珑的造型,明快的色彩为这迟来的春天增添了几分生机。
离开老城,走向现代化的斯德哥尔摩。同很多欧洲城市一样,马路的中间是宽敞的林荫道,行人可尽情在林荫道中玩耍,不必理会两边往来的车辆。而我走的那条道更是具瑞典特色,右边是帆船林立的港口,左边则是年轻的高楼以及满是世界一流品牌的Shopping Mall。
走到尽头,便可来到“瓦萨”博物馆。
建于十七世纪初的“瓦萨”号与二十世纪著名的沉船泰坦尼克号有着相同的命运。这艘当时世界最顶级的战舰,处女航刚刚行驶了十分钟,便由于安置太多重炮,战舰重心过高,在众目睽睽之下沉没了。直到1961年,在瑞典政府正式打捞下,在水下沉睡了333年的“瓦萨”号终于得以重建天日。一个横跨300多年的战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它让人惊叹不已,因为依照国王对战舰装饰华丽的要求,造船师从艏到艉、从里至外创作了大大小小数千座雕像和刻制装饰物来打扮“瓦萨”号。精制的雕刻,绚丽的颜色,“瓦萨”号俨然一座金碧辉煌的海上宫殿。我去参观的时候,船上的颜色早已脱落,但木雕依旧清晰,不得不让人感叹雕刻人的功力深厚。修复的人已经开始了为“瓦萨”号上色的工作,我看到,婀娜多姿的美人鱼和天使已经被涂上了栩栩如生的颜色。
也许是被“瓦萨”号的前世今生所震撼,毕竟泰坦尼克号那样的只能在电视里感叹,而现在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出现在我眼前,我无法抗拒对它的好奇心。呆在“瓦萨”博物馆三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直到晚上八点人家要关门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瓦萨”博物馆的设计风格就是一艘战舰的模型,这张照片的感觉怎么好像是太空来物?
本来还打算去斯堪森野外博物馆,不过离开瓦萨博物馆已经八点了,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估计野外博物馆也早已关门,便放弃了。据说在那里可以看到瑞典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工作,还可以回到前一个世纪体会过去年代的风格,想那是应该和Lund的露天博物馆相近吧,也就不遗憾了。
如果此时有人问我印象最深的是哪座城市,我会毫不犹豫地说:
Stockholm!当然是斯德哥尔摩。
其实后来有很多人想去旅游的时候会问我哪座城市最美,我第一推荐的总是斯德哥尔摩。不过也许斯德哥尔摩真的没有巴黎罗马巴塞罗那之类的有名吧,很多人仍然把那些地方当作旅行必不可少的站点而忽略北欧这个清雅脱俗的城市。也许这也是我爱她的另外一个原因:美得低调,不需要向任何认证明自己什么。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还在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已经在静静地享受着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