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世界为何会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作者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社会思想家,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三杰之一,代表作《时间机器》。本书共有67章,从宇宙中的地球写起,一直讲到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再现了人类文明的酸甜苦辣历程。
正文:
1.第1-2章从空间里的世界和时间里的世界两个纬度讲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是多么的无边无际(太阳系里非常小的一颗行星),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年龄有多么的久远。(二十多亿年)
2.第三章通过对页岩、板岩、石灰岩、砂岩的考古发现约十六亿年前在岩石层中留有潮汐和降雨的痕迹。在古时代早期,地球上出现比较低等生物的遗迹(水生贝类、植物状动物的花状头、海藻类甲壳类生物的足迹和骨骼化石),早期生物个头普遍很小,且生活在海洋的浅水区或潮汐区,但作者提醒我们说:古生代早期的岩石或许根本不能为我们提供这颗星球生命开始的记录。原因在于早期生物个头小、没有骨骼或坚硬部分,也没有足够体重的话就不可能留下化石痕迹。换言之,我们企图通过生物化石这条路来探究生命起源可能根本找不到源头,因为他们不会留下化石痕迹。甚至就其历史看已有记载的远古时代的某些生物现在也完全没有寻到任何痕迹。
从更广的视野看,我们不知从何而来确实是一件令人非常苦恼的事情,因此也吸引着人类孜孜不倦的探究其起源和向外太空不懈努力地寻找智慧生命的存在。
3.第四章鱼类时期。现在大家普遍接受这一关于生物进化的观念: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由原生代时期地球上简单的生命形式,也就是几乎没有组织的生命形式经过漫长的持续不断地演化才出现的。换言之,所有生物不会突然出现在地球上,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慢慢进化着,从最初潮起潮落时泥沙里的细微蠕动到如今自由、强健、具有意识的生物。
生物具备所有非生命体都不具备的两个特征:一是能够同化其他物质,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二是可以再造自己。
读至此我们不禁感叹生命之神奇,在远古某个时期,形成生命体的时期定经历了异常复杂的环境,由无机物的某个巧合进行了“变异重组”,我想在这过程中太阳提供的能量肯定是功不可没的。
在演化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是令人费解的,至今科学家也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答:每个生命体和后代之间都存在着某些种族上的相似,但同时也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母体和后代之间为什么相似?母体和后代之间为什么又有差别?现在我们讲基因遗传,基因是在生命产生之初就植入的吗?演化的过程我们称其为“自然选择”。
最初孕育生命的地方应该有温暖的阳光照射、带有少许盐分的浅海。最初地球上的海洋潮汐非常频繁且强烈,这样的环境促使生物向着生根固定的趋向,以及形成外壳以避免被迅速晒干的趋向进化。从很早就开始生命体就依靠敏锐的味觉来寻找食物,依靠对光线的敏感离开深海和洞穴,以及逃离因太过于明亮而险象环生的浅滩(向陆地进化)。
生物身上最初的甲壳可能不是为了防御,而是防止被迅速晒干的保护层。
大约5亿年前,地质学家在古生代岩石的志留纪层发现了有眼睛和牙齿、生存能力比古代海蝎更强的新型动物。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脊椎动物~最早的鱼类。
在下一岩石纪层(泥盆纪岩层)里,发现明显增多的鱼类痕迹,所以被称之为“鱼类时期”。
关于脊椎的出现作者这样推论描述:脊椎动物的祖先是软体动物,有可能是最早在嘴里或嘴的四周长出牙状硬物的十分微小的游水生物。鳐鱼和角鲨的牙齿遮住了上腭和下腭,从嘴边开始,全身长满了齿状的鳞片。当这些鱼类长出齿状的鳞片后,它们就从以往黑暗的隐藏之处,游到了光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