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沁(qìn)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xiāng)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chàng)寥(liáo)廓(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二、其平仄格式
《沁园春·长沙》遵循《沁园春》词牌正体格律,全词双调114字,上阕13句四平韵,下阕12句五平韵,其平仄格式以可平可仄的灵活性与严格的句间对仗为特征。
平仄格式与词牌格律
《沁园春·长沙》的平仄格式以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采用以下结构("中"表示可平可仄):
上阕: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下阕:
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中仄中平中仄平(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中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格律规则解析
句式结构:
全词共114字,分上下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
四字句占比超60%,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等。
对仗要求:
上阕第4-5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6-7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8-9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需对仗。
下阕3-4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5-6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7-8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同样要求工整对仗。
领字运用:
1、上阕第4句"看"、下阕第3句"恰"为领字,统领后续四字句群。
2、领字后多采用扇面对(隔句对),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押韵特点:
1、全词一韵到底,押平声韵。
2、上阕四韵(秋、头、流、由),下阕五韵(游、稠、遒、侯、舟),符合词牌「上四平、下五平」的押韵规范。
三、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中。毛泽东因组织农民运动遭军阀追捕,离开长沙前往广州,途经橘子洲头时有感而发。
历史背景
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前夕,国共合作正式确立。毛泽东在此期间秘密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面对动荡的社会局势,他通过重游橘子洲触发对革命的深刻思考。
创作触发点
毛泽东在《毛选》中明确提及此次创作源于重游橘子洲的经历。他通过描绘湘江秋景,回忆青年时代在此求学、探索革命真理的岁月,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主题思想
词中“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句,既展现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又暗喻社会应如自然般生机勃勃,强调青年应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担当。
四、词中的意象
《沁园春·长沙》的意象可分为自然景象与人物活动两类,核心意象包括湘江、橘子洲、万山、层林、百舸、鹰、鱼等,共同构成壮阔豪迈的意境。
1、自然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湘江与橘子洲:作为词中地理空间的核心,湘江的奔流不息与橘子洲的独立江心,既构成词人沉思的物理背景,又暗喻革命洪流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
2、万山与层林: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浓烈的红色渲染秋景,红色既是枫林的自然色彩,更是革命火焰的具象化表达,象征革命力量的燎原之势。
层林叠嶂的壮阔格局,对应着革命形势的广泛性与深刻性。
3、百舸与江流: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碧水与红山的色彩对比,强化视觉冲击力;百舸竞发的动态场景,暗示社会变革中多方力量的激烈角逐。
4、鹰与鱼:
“鹰击长空”展现雄鹰搏击的力度,象征革命者无畏的斗争精神;
“鱼翔浅底”以鱼游的灵动自由,隐喻民众对解放的渴望与生命活力。
人物意象与场景意象
1、同学少年:下阕“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等句,通过回忆青年群体的意气风发,直接塑造革命者的集体形象,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
2、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场景,既是往昔革命活动的追忆,又暗喻对革命领导权的掌握,呼应上阕“谁主沉浮”的历史叩问。
意象组合的意境特征
1、时空交织的壮阔感:自然意象的宏大(如“万类霜天”)与人物意象的激昂(如“书生意气”)相融合,形成天地人三位一体的雄浑画面。
2、动态与色彩的张力:红、碧的色彩对比,“击”“翔”“争”等动词的强烈动感,共同强化了革命激情的喷薄态势。
五、词中的写作手法
《沁园春·长沙》的写作手法以借景抒情为核心,融合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设问象征等手法,构建出雄浑壮阔的意境与豪迈激昂的情感表达。
核心写作手法分析
1、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上阕通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意象,将秋景的壮丽与革命理想相结合。红色象征革命烈火,江景暗喻时代浪潮,景中寓情地展现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2、动静结合与空间营造。
静态描写:“万山红遍”“漫江碧透”展现秋色全景。
动态刻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突显生命活力。
通过远近视角交替(远眺群山、仰视长空、近观江面、俯察水底),形成多维空间张力。
3、对比与象征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形成视觉冲击。
动作对比:“鹰击”的刚劲与“鱼翔”的灵动相互映衬。
“到中流击水”暗用中流击楫典故,象征革命决心。
(注:中流击楫典故)
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因「八王之乱」导致国力衰弱,匈奴等外族趁机侵占中原,引发大规模人口南迁。祖逖率领宗族部曲百余家避乱至江南后,多次向晋元帝司马睿请命北伐。
北伐立誓:公元313年,司马睿仅授予祖逖「奋威将军」虚衔,未提供实质军事支持。祖逖率部渡江北上时,船至长江中流,他敲击船楫(船桨)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表达不成功则誓死不归的决绝。
军事行动:祖逖驻守淮阴后,通过铸造兵器、招募军队,逐步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并采取灵活策略联合地方武装,最终迫使后赵政权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