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孔子在卫国没有被重用,但他还是享受到等同于卿大夫的待遇,可谓衣食无忧,便能专心致志地授课布道,且与弟子们多有精彩互动,留下无数传世名言,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小不忍则乱大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等,而最令我意想不到的则是其言说要“无为而治”。
这本是道家的核心治国理念,主张通过顺应客观规律实现社会治理,强调统治者应减少主观干预,汉朝和唐朝初期都奉行这一政策,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步恢复发展。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表述是:“为无为,则无不治。”而孔子在《论语·卫灵公》里则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首次提炼出“无为而治”这一成语,但儒家侧重的是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尽管孔子貌似安然若泰,不问政事,其实他还是心有不甘,其对弟子冉有曾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果有人用我的方法治理国家,一年之内就可以见到起色,三年便能成效显著。从中不难看出,孔子仍希望能参政议政,实现自己“以德治国”的宏图大志,然而他也并不是没有机会,只是难以把握。
一次,卫灵公向孔子讨教排兵布阵之法,得到的回答是:“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意思是我孔子对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比较熟悉,而用兵打仗之事从来没有学过。实际上,孔子从小就研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对于军事怎么可能一无所知?只是他不想讨论血腥的战事,一心为德,于是二人便不欢而散。
卫灵公死后,他的宠妃南子因与太子蒯聩有仇,便立其子辄即位为卫出公,其他诸侯国对此多有非议,指责辄得位不正。卫出公礼贤下士,也想启用孔子,可夫子却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辄便放弃了重用孔丘的想法,所以夫子在卫国旅居10年,也未混上个一官半职,其政治抱负即付诸东流。
从孔子在卫国的经历可知,他的仁治、德治、礼治理念在春秋时期不合时宜,因此处处碰壁,根由在于各诸侯国的国君都急着称王称霸,所以将军事实力的发展放在首位,哪有心思听夫子慢条斯理地讲仁义道德?这种窘境在孔子随后的周游途中屡见不鲜,后面的章节将一一呈现。
202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