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操作符和箭头(->)操作符
当定义类对象是指针对象时候,就需要用到 “->” 指向类中的成员;当定义一般对象时候时就需要用到 “.” 指向类中的成员…….
例如:
class A
{
public:
play();
}
如果定义如下:
A *p则:p->play()使用; 左边是结构指针。
A p 则:p.paly()使用; 左边是结构变量。
总结:
箭头(->):左边必须为指针;
点号(.):左边必须为实体。
2.作用域符号::
(1) 作用域符号::的前面一般是类名称,后面一般是该类的成员名称,C++为例避免不同的类有名称相同的成员而采用作用域的方式进行区分
如:A,B表示两个类,在A,B中都有成员member。那么
A::member就表示类A中的成员member
B::member就表示类B中的成员member
(2)全局作用域符号:当全局变量在局部函数中与其中某个变量重名,那么就可以用::来区分如:
char zhou; //全局变量 void sleep()
{
char zhou; //局部变量 char(局部变量) = char(局部变量) *char(局部变量) ;
::char(全局变量) =::char(全局变量) *char(局部变量);
}
(3)::是C++里的“作用域分解运算符”。比如声明了一个类A,类A里声明了一个成员函数voidf(),但没有在类的声明里给出f的定义,那么在类外定义f时,就要写成voidA::f(),表示这个f()函数是类A的成员函数。例如:
class CA {
public:
int ca_var;
int add(int a, int b);
int add(int a);
};
//那么在实现这个函数时,必须这样书写:
int CA::add(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另外,双冒号也常常用于在类变量内部作为当前类实例的元素进行表示,比如:
int CA::add(int a)
{
return a + ::ca_var;
}
//表示当前类实例中的变量ca_v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