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毕业了,你还没找到工作?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众多毕业生正站在人生新的起点,思考如何觅得心仪的职场舞台。尽管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兼职等方式积累了初步的工作经验,但全职工作的选择显然更为复杂,因为它涉及到长远的职业规划与未来发展。因此,选择时需慎重考虑。


那么,如何着手寻找这样一份工作呢?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渠道:

1、校园招聘:

宣讲会、双选会:各大企业会在高校内举办宣讲会,介绍公司文化和职位信息,同时也会有双选会供学生和企业面对面交流。

学校就业信息网:作为校招求职的首选渠道,学校会严格把关企业和职位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学校就业公众号:方便学生随时查阅招聘信息和企业宣讲活动。

2、社会招聘:

招聘网站:如BOSS直聘、前程无忧、智联招聘、来了速聘等,这些平台提供了大量的职位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地域等条件进行筛选。其中,来了速聘是重庆博蓝宁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求职平台,包含全职、兼职两大板块。

企业官网:一些大型企业会在自己的官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学生可以直接在官网进行投递。


3、人脉推荐:

亲戚、朋友:通过亲朋好友的推荐,学生可以获取一些内部招聘信息或者内部推荐的机会。

导师介绍:一些本校毕业的优秀学长学姐会与本专业的导师保持联系,如果有合适的职位,导师也会向学生进行推荐。

4、其他渠道:

人才市场:每个城市都有人才市场,会定期举办招聘会,学生可以参加这些招聘会来寻找工作机会。

招聘广告:包括报纸、门店广告、媒体广告等,学生可以关注这些广告中的招聘信息。

中介:一些中介会提供招聘信息,但学生需要注意选择正规的中介机构,避免被骗。

社交渠道:如脉脉、朋友圈、QQ群等,这些平台上有一些人事部直接发布的招聘需求或者求职群、招聘群等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取招聘信息。


那么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风险呢?

1、虚假招聘广告:

风险描述:部分招聘广告可能提供诱人的待遇和条件,但背后可能隐藏着欺诈或误导。

防范措施:在投递简历前,务必仔细甄别,通过多渠道核实公司信息的真实性。利用工商部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途径核实公司的背景信息,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信用记录等。

2、黑中介陷阱:

风险描述:一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或提供与求职需求不匹配甚至虚假的招聘信息。

防范措施: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正规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机构,了解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与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时,要看清协议内容,不要盲目签字。

3、招聘收费陷阱:

风险描述: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以招聘为名,收取求职者服装费、培训费、押金等费用,或以各种苛刻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求职或离岗,已交费用不予退还。

防范措施:对于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实习等都需要谨慎对待,核实有无收费的依据。如交费一定要求出具正规发票并加盖单位公章,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保留证据。

4、试用期陷阱:

风险描述:有些公司利用试用期设置陷阱,如随意解雇员工或延长试用期以降低成本。

防范措施: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工作内容、工作时间、薪资待遇、福利待遇等重要条款。

5、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风险描述:在求职过程中,个人信息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如用于诈骗、身份盗用等。

防范措施: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求职信息,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不明附件。

6、劳动合同风险:

风险描述:劳动合同可能存在内容不完整、条款模糊或违法违规的情况,导致求职者权益受损。

防范措施: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仔细审查合同内容,确保合同字句准确、清楚、完整。注意劳动合同是否包含必备内容,如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等。


因此,在寻求就业机会的过程中,务必保持警觉,谨防潜在的风险,以避免因疏忽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困扰。无论是面对诱人的招聘广告、不透明的中介费用,还是模糊的合同条款,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对待每一个求职环节。通过了解并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和权益,确保自己的求职之路既顺利又安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