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对恋人或爱人说过“如果你……,就说明你爱我;如果你不……,说明你不爱我”这类话?你有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你要乖哦,不然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不爱你)了”这类话?
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自然而然地这样说呢?
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武志红老师说:世界的本质,不是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关系,是“我”和“你”之间的关系。
“我”和“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模式呢?
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意思是说:
当我把你看作实现我目标的工具和对象时,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放下了预期和目标,只是单纯地与你相遇,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看前面“如果……就……”类型的爱情,以及我们中国式的“听话式教育”,是不是都在构建“我与它”的关系呢?
“我与它”的关系,其实质就是打着爱的名义,干着控制和剥削对方的事情。
所以,最好的关系,肯定是“我和你”了,对吧?但是,“我和你”的关系只是瞬间,“我与它”的关系则时时刻刻存在。细思极恐,对吗?但,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怎么打破这种常态呢?唯有觉知,觉知自我的存在。
二、觉知自我,建立“我和你”的关系
虽然在关系中,我们会不断试图把彼此变成“它”,但如果我们都能觉知到自我的存在,也努力不去控制对方的自我,就仍然可以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最终,“我”和“你”会全然相遇。
分享鲁米的诗:
在你的光辉中,我学会如何爱。
在你的美中,我学会写诗。
你在我的胸臆中起舞,别人看不见你,
但有时,我看得见,
那一瞥,成就了这件艺术。
当我放下预判和期待,而碰触到你的本真时,那一刻既是遇到了“你”,也像是遇到了上帝。我们常说的心灵感应就是这样。
我与你之间可以形成“我和你”的关系,我和物之间同样可以形成这样的关系。
例如比赛时,当自我1不再忙着评判时,我就打赢了我的内在比赛,其实就是我的本真和体育运动(即“你”)相遇,并建立了“我和你”的关系。这时候,“我”和球之间,就好像产生了心灵感应一样,我们配合精妙无比,“我”就发挥超常了。
这一刻,不仅“我”的本质展现了,也遇到了“你”的本质,同时,“我”和“你”之间,好像真的有神性在其中。
三、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自己
鲁米与夏姆斯非常相爱,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结果有人把夏姆斯杀掉了,鲁米到处找不到他,最后终于醒悟过来,他在诗中写道:
我为什么要寻找他呢?
我不就是他吗?
他的本质透过我而显现。
我寻找的,只是我自己。
找到了自我,就更容易体验到“我和你”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