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白,实习两个多月的时间,最后走的时候跟team leader聊了一小会儿,讲到一段实习经历。结束的时候需要反思,想一想从其中得到了什么,如此才能将一段经历深华为经验,不然就只是一段几个月的经历而已。
所以随手写几段流水帐,记录一下这段经历。
从头开始回忆起吧。本身算是有一份的offer的我,在收到这家的实习录用的通知时,是懵逼的,因为距离我面试已经过了不短的时间,所以我完全是一备胎。但是冲着对公司品牌形象的喜爱,想了一天,搁置了原本的实习。
首先对岗位的认知,SEO产品,讲真对于SEO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之所以投递,是基于翻看工作JD(下图),并且公司将其置于产品组,从产品的角度进行相关优化,同时也面临着当时想换一家公司实习的想法,投递了。
我做了什么#####
简单的说,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跟需求,写PRD。
1.实习生总是免不了小打杂,日常基础工作。
(1)每天去各门户网站扒热门新闻标题,导入视频生产。
当网站体量达到足够大,对于热门影视剧这部分内容,能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量很有限,再加上搜素引擎的特型产品,比如百度的阿拉丁等等。所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的更多是希望通过热门的长尾关键词获取。
(2)整理用户反馈
收集后台用户反馈,每周发邮件汇报。随着工作的开展,用户反馈这一项并未被大家重视。而我在查看反馈中,在用户反馈这一块中,对于用户的声音,比如广告太多(相当大比重的用户反馈)、不少用户对于默认开启对弹幕不解。
2.Metadata标签迭代(TDK)
根据能够获取到的数据,重写标签内容。依靠Google关键词分析师、百度凤巢关键词规划师以及Google、Baidu等主流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进行标签内容的优化。
细节处在于用户在切换选集时,需要JS改写title标签,使得页面播放内容与页面标题一致。
3.增加面包屑导航
面包屑作为一种古老的提示用户当前所在位置的形态存在于页面。现在不是那么为人所重视,因为最新的设计理念,尽可能减少访问层级。现在面包屑的作用更多的似乎是为机器服务,搜索引擎的爬虫进入某一页面可以顺着面包屑路径进行访问,利于内链的建设。
4.连播列表静态化
播放器连播列表原先是通过js异步加载,而搜索引擎的爬虫是基本不执行js代码,这种方式自然就不利于爬虫从当前播放页前往其他集页面进行访问。静态化之后,对用户而言,在分享链接、收藏播放页之后,再次点击打开,能够进入对应集(原先的情况下,无论何种方式只能跳转到第一集),同时也能够降低页面跳出率。
......
......
......
想想#####
-
1.关于工作日常
作为产品汪,日常沟通必不可少。如何做到有效沟通相当重要。日常工作得跟技术哥哥姐姐聊需求、讲实现,还得为他们找接口。
工作场景1
页面点击跳转需要依据播放记录来判断,于是乎需要询问接口格葛,能不能支持一下海外站的接口的使用。知道相关接口格葛的名字之后,上Lync找人留言,等了大半天才回了我。
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是主站的对应接口能否直接支持海外站使用
二是不能的话,1.海外站页面上的一个现有的接口能不能用在此处;2.现有情况下能否支持一下海外站的接口使用
这么两个小问题花了两天的时间来询问。现在想来简直垂足顿胸。
首先,在沟通之前没有清楚明确问题,没有跟前端的技术全面沟通好,比如对于现有页面的接口是否可以使用,应该询问了之后表示功能满足,再跟接口的技术同学确认能否使用。而在实际中,我没有想好便去询问接口同学,他表示页面上现有接口可以使用之后,我又去找前端同学询问是否满足。
一来一回沟通成本大大升高了。而且因为可能部分技术同学回消息不及时,这样一来耗费的时间又大大增加。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与技术、运营、测试同学沟通的时候,首先得明白沟通目的,大概列出要了解到事情。比如在提产品方案的前期,需要与技术同学沟通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这时可能需要接口方、其他平台等的协助,这个时候可以借助邮件发送给对应人,抄送相应leader;或是将相关的人拉个群组,这样的方式好过产品在中间做传话人。
工作场景2
页面需要新增面包屑导航,需要接口同学支持,提供数据。于是发送邮件,大概是:xxx,目前海外站相关页面需要增加面包屑导航,希望提供一下技术支持。需要的数据有频道名、播出视频名称。在发出去给leader过目了一眼就被否了:“你这么说,肯定会被打回来,会说你需求不明确。对方不在乎你要做什么,你需要做的是告诉他们,你需要什么。”
表达需求的邮件中,首先简单的提及需求的背景。然后详细说明需要的数据是什么,最好分点清晰列举。
工作场景3
我把导师分配的需求基本完成之后,便让我自己规划。参考了竞品并与导师沟通了想法之后,有了基本方案,便去与负责对应页面的产品沟通。但是想法遭到了对方的反对,面对面沟通,磨了好久,始终不同意新增版块。在与对方沟通中,渐渐的有那么一点被对方说服。
从学生时代一来,我们似乎一直都习惯接收任务,然后完成,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时候很少。而走上岗位,被动接收任务,显然不可能。而且作为产品经理,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你想做什么,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它可能带来的收益,对于部门、公司来说,投入与产出是否值得……
把这些事情都想好了,再提需求,跟相关人员沟通。如上述场景,对应产品人员不同意添加内容,那么这些该思考的问题,都考虑清楚了吗?确实考虑清楚之后,考虑寻求leader的意见,给出相关方案,能够带来的收益如何,寻求leader的push。
- 2.关于用户反馈
我负责收集PC web端的反馈,每周总结一次发团队邮件,但是大家并不重视。比如,后台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的问题:广告挡住字幕。相当多的用户集中反馈了这一点。但是询问了广告部门的产品,得知他们并没有字幕处的广告形式,便不了了之。然而后台持续收到相关反馈,就这么没有后续。
先不说前台用户反馈系统的过时、简陋的设计。如下图,看看用户的反馈界面,用户提交反馈,不需要在登录状态下进行,且联系方式也是选填。无法与用户做到良性互动,且反馈后台也无法给予用户回复,这种单向的联系,无法建立情感关联(好像是运营手段。。。)。
与用户建立良性的反馈互动是必须的。
在用户观影过程中,播放器承载了用户全部焦点,字幕作为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尤其对于外语影视剧,没有字幕根本不知所云。这部分持续收到挡住字幕的反馈,但是又无法为用户解决,除了用户流失,没有其他可能了吧。
后台曾经出现过一个bug,出现大量的重复反馈内容,反馈给技术同学之后便又不了了之。足见对用户反馈的重视程度。
说到公司并不重视用户反馈,leader给的说法是各家公司企业文化、基因不同。
。。。
- 3.PC端与移动端
之前的经历主要集中在移动端,而这次参与的是PC端。PC端与移动端的产品形态不同。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PC市场的销量不断下跌,手机的便携性、较低的学习成本,是的移动端的使用量远大于PC端。
PC端产品面对用户是比较被动的,只能等到用户想起了你的产品才会打开浏览器访问。而移动端可以通过给用户发推送、发短信等的形式,主动出现在用户面前,吸引用户打开APP。
在使用场景上,PC端是需要用户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里使用,在家里、公司、图书馆等等,用户的使用场景有限。而移动端则是随时随地,拿起手机便可使用,充分填充了用户的碎片时间,使用场景自然是多样,走在路上、地铁上、聚会中、在家里……
在整体页面上,PC端页面可以承载的信息较多,如视频网站播放页,除了播放器外,还有推荐的版块、用户评论、排行榜、推广位等等,通过这些引导用户前往相关页。用户的注意点主要集中于页面中间部分,侧边的位置、页面底部的关注有限。现在,由于大众审美、设计观念的改变,PC页面的设计也开始寻求简洁、清晰。
在移动端,由于屏幕大小有限,页面上呈现的是产品想呈现的最关键的信息,往往页面整洁、元素不多。
以上,断断续续写了挺久,一点点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