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始于理解,且不止于理解。共情的核心是理解,不仅仅只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或想法”,而是需要在理解之后,把我们的理解转化为思考后的行动。表达共情的7个关键步骤:
001 使用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就像是把他人关在门外,其会带来一场权力之争,回答问题的人会去琢磨要不要反驳这个问题里自带的答案,从而引导对方同意我的解读。而开放式问题能传达出对每个人独有的反应和回复的尊重,通过开放式问题从对方那里了解到事实并进行沟通。开放式问题就像是敞开大门迎接新的体验,帮我们看到无限的可能。
002 放缓节奏
炽烈的情绪是无法让人表达出共情的。当情绪爆发时,花点时间来思考、回想一下是很有帮助的。把节奏放缓能让我们的想法跟得上这些情绪,往产生情绪的情境中加入一些镇静和归因。当我们只能看见自己的愤怒和恐惧,其他情绪就会被无视,由此变得只关注于战斗或逃跑以应对这个局面。通过共情帮助他人把节奏放慢下来,通过对情绪进行远观,重新看到情绪画面的全局。
003 不要匆忙做出评判
共情的力量令我们关注当下时刻的体验,避免人们行为的倾向性,即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给行为做总结或分类。共情的表达特别尊重每个人都会发生转变的天性。我们能对他人造成的最大伤害之一就是认为人们的个性是固定不变的。例如: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你总是这么磨蹭。这其实是阻挡了共情的自由流淌,这样做不仅否认了发生改变的可能性,还阻碍了个人的转变。
004 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共情也含有明确的躯体成分,我们的头脑(情绪)和身体(躯体反应)之间是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的。人们会用同情心来描述对他人情绪状态自动产生的一种无意识反应,但共情还需要对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更加复杂的整合。而我们的情绪,是可以被身体的生理反应所改变,同理,也可以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调动对方的情绪状态。比如: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一个严厉的神情或一个不耐烦的手势,可以会引发孩子悲伤、恐惧、害怕等情绪状态;而当我们微笑时,孩子也会不自觉地从悲伤中冷静下来。
005 想清楚真正的原因
当我们学会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来看时,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事情。他人强烈的情绪不一定跟现在发生着的事情相关,却总是源于过去未处理的冲突或艰难的生活环境。比如:有一次,和老公闹矛盾,憋着一肚子气,结果晚上检查女儿作业时,她只是一点小问题,我却很严厉地批评她。事后想想,其实我把对老公的气撒在了无辜的女儿身上。了解自己并发展对过去冲突的觉察是培养对他人共情能力的必经之路。
006 让沟通能持续流淌
愤怒通常是其他情绪的外衣——失望、受伤、沮丧、怨恨、缺陷感或无助,愤怒是感知到脆弱感和无力感的表现。而共情可以化解愤怒,用共情来平衡天性中的冲动,由共情来指引方向。共情令我们能够透过行为表面看到行为下的挫败和恐惧,并给出合适的回应,让他人知道我愿意倾听并回应他们的困境。当我们陪另一个人站在其情绪悬崖边时,共情会提醒我们这是那个人的旅程,每个人都有TA特有的故事,并且都以它自己的速度发展。我们的作用不是引领而是跟随,不是主导而是参与,不是给予总结性结论而是为了让沟通能持续流淌。
007 设定边界
共情需要我们不带偏见地去倾听事情表层下面的意义,而要做到不带偏见地倾听,我们必须设定边界。在生活中,彼此相互事融合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是相互分离、各不相同的。共情允许差异存在,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共情的指引下,我们知道什么时候介入是必需的,什么时候离开才是对关系最好的。这种平衡的状态会给予我们所需的洞察和理解,让自己参与到他人的经历当中,借此扩展自己、拓宽自己的视角、延展我们与生活本身的连接。
共情需要在情绪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要从悲伤、恐惧和愤怒中走出一点,跟它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空间里,你的想法才能对你的感受产生镇静的效果。共情需要把有倾向性的偏见放在一边,并控制住那些自动进行评判和谴责的冲动;还要把复仇的渴望平息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渴望理解他人。
在共情别人的同时,也别忘记共情自己。甘地曾说:“如果没有对我自己的共情,我又怎么能共情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