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问题哈!现在是学生的你,又或者曾经是学生的你,做作业的时候最喜欢的是哪一门功课呢?
对我来说,在我以前还是学生的时候(好像不小心暴露了年龄),我最喜欢的是练字、抄写之类的功课。
为什么?因为不用动脑子,拿来马上就可以写,那种行云流水效率极高的感觉杠杠滴。
而结果就是我的成绩长期保持在班里倒数的那几名,那12年的学子生涯自始至终都那么的稳定。
要说自己不努力吗,好像又不是,特别高三的那一年,家里人都看得出我努力的很,复习到深夜一、两点是经常有的事。尽管这样,成绩还是毫无起色,搞到最后父母都不忍心了,对我说尽力了就好,考得怎样无所谓。
可能是希望不大的关系吧,高考的时候心态出奇的好,出来的成绩居然是高三有史以来考的最高分的一次,又碰巧报考的学院降分录取,就这样,我幸运地考上了二本学院。
我厚着脸皮把自己不堪回首的学生年代的糗事公之于众,是因为很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
多劳,不一定多得,因为我们努的可能是假力。
对于学习,死记硬背是效率最低的方式,而对于工作,埋头苦干是效益最低的方式。就好比我们的农民伯伯,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我们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只是又不得不承认他们获取的收益确实比较低这个残酷事实。
在大家都在努力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人效益奇高,而有的人却依旧碌碌无为呢?我觉得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在你努力的同时,有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们的观念都是认为从早忙到晚的人都是勤快的,都是贡献大的。只是慢慢地会发现,付出劳动力越多的人,成果是不一定成正比的,而且还是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这样。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很早之前就形成了一种观点:
那些每天从早忙到晚的人,不值得肯定倒不至于,只是我不会推崇而已。因为在我看来,那些特别忙的人,大多都可能思考的比较少。
我们不妨自省一下,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是怎样做事的。相信大多数人的做法都是事情来到了就动手做,然后做到一半又要别的事情插进来了,就又开始做别的事,如此循环之下忙得焦头烂额,等到了期限那天做出来的东西却像是一坨屎,被老板喷一个狗血淋头。然后心里满满的委屈,我都这么努力了,你还要我怎样,要怎样......
这些那么忙效率却这么低的人,大概没有想清楚,事情来到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马上动手蛮干,而是应该分析一下,这件事是属于重要还是不重要,情况是紧急还是不紧急。当把事情区分开了以后,才从重要或紧急的事开始,这样才不会出现到了期限那天却没东西交的局面。
这里敲黑板跟大家分享一下,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告诉我们,日常所面对的所有事,大概可以分为4类:
①重要又紧急的
②重要而不紧急的
③不重要而紧急的
④不重要又不紧急的
大家认为这4类事情哪一类是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呢?毫无疑问,选择第1类——是错的。
我们最应该重视的事情是第2类。因为当第1类事情来到的时候,你不得不停下所有的工作先去完成它,这就是典型的被事情做,而不是做事情。要是中途又插进来一件重要又紧急的事,就有得你受的了,结果可想而知,就又等着被老板喷吧。
而对于第2类事情,当它还没到紧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里面的轻急缓重,最好列一个待办清单,然后有条有序地把这些重要的事情做好。实际上,如果把第2类事情做好了,就大大减少了第1类事情的出现了。
所以,对于这4类事情,我们的处理方法是:
第1类事情被动去做;
第2类事情主动去做;
第3类事情选择去做;
第4类事情基本不做。
虽然只有简单的4行字,但是要真正做起来,却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最起码,你得可以分清楚哪些事才是真的重要。这里可以推荐一本书给大家,就是Gary Keller和Jay Papasan一起写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相信读完这本书对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极大的帮助。
说实在的,即便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很努力去做好一件事,然后又很幸运的得到还不错的回报,那也只不过是你应得的而已,例如加班,毕竟你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也不低。只有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那才是赚到的。想要做到这一点,相比劳动力,我们更需要的是脑动力。
PS:
虽然我的学生年代基本都是不堪回首,但还是有一件事能让自己傲娇一下的。
那是大二期末的一次高数考试,作弊没作成,自然成绩就不及格了。补考的时候又没听清楚以为只考第二学期的内容,结果第一、第二学期的都考,最后交上去的试卷是半张卷空白的。
这么特殊的一个案例,来时只好让我去重修了。当然了,我对自己说,重修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也不会重修。到时被学弟学妹当蠢货看,那不是very 尴尬,就只好自学呗。
俗话说的好,好方法都是与孤独共处的时候想出来的。按照以前的方法,我学习数学的方式就是看例题然后去理解,最后照常不及格。我也清楚这样下去不行,虽然理解了例题但是考试的时候等理解完再答题是不会够时间的。
当我感受到孤立无助的时候,一道灵光打进我的脑袋,让我突然想明白,我更应该分清楚这道题的题型是什么,确定题型就确定了问题,问题确定了,解题思路也就八九不离十了。所以最后我的方法是区分题型,通过题型去看例题的解题思路。
果不其然,在我重修那一年的考试,每看到一道题,我都判断这属于哪种题型,知道了题型,我基本都不用想直接就用例题的思路解题了。
两个小时的考试,我半小时就交卷了,在确定肯定及格的情况下最后的加分题我都懒得做了。走出课时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以前数学比我好的人,并不是脑子比我灵活,只是方法比我正确罢了。不禁感叹,原来数学,考的不是解题能力,而是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