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三个月前,豆龙在家里吃饭挑战了吃饭的规矩。第一件事是,吃饭的时候,把自己的脚往桌上放,第二件事是,大家还没有开始吃饭,就往菜里面吐口水。而两次都得到了相应的惩罚。但是我发现,每次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我妈都会带着豆豆龙过来给我道歉,或者给他爸爸道歉。
前段时间恰巧看到《去情绪化管教》这样的一段话:促进能力培养的法子是让孩子自己提出有创造性的反馈。说“对不起”是不能修好愤怒时摔碎的仙女棒的。写一封道歉信,用零花钱买支新的,相出办法才能让孩子学到更多,并培养出决策和共情能力。
这一点上,我突然意识到,家庭的教育方式需要进一步升级,带着孩子来道歉,同时也要问问孩子,有没有什么方法来修补。比如,豆豆龙前几天,将小朋友的玩具扔进了小马桶,惩罚了孩子,如果带着孩子去道歉的时候,同时问问孩子,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修补?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今天早上在家里,他一把抓起桌上的牙签罐,就往桌上扔,我听到爸爸的声音,跑了出来,看到桌上和地上都是牙签。这个时候豆龙拉着我吼着说,我要讲故事。这个时候,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这个牙签,我一直觉得不安全,因为孩子早晚会拿来玩,刚好这个机会,可以把地上的牙签丢掉。第二个想法是,这是一个好机会,让给孩子复习,自己要学会为自己的事情而做出一些弥补。于是我对着有点着急的豆豆龙说:嗯,妈妈听到了,你想听故事。但是刚刚是豆豆龙把牙签弄倒了。你看,爸爸正在帮你善后。你也要一起来学会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人噢。这个时候,他就直直的站在旁边,看着我们收拾。这个过程后,我压根没有想过,让他道个歉什么的。
为什么要道歉?对不起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这段时间的反思,以及成长。
我在过往的时候,过着非黑即白的日子。不是对就是错,没有中间地带。凡事都锱铢必较,过得内心也很辛苦。看待事情,喜欢争论对错,如果是对方的错,那希望对方道歉。换来的是自己的肯定和内心的舒服。但是当有了孩子之后,这样的问题就不断被放大。所以自己开始了一场“修行之路”。人生改变的时候,让自己开始改变的第一句话是“黑白之间是彩虹”,我们思考的方式为什么不能是“如何能够在黑白之间去解决问题”。所以引发了我对于育儿的思考。
在前几天的某个晚上,楼上传来了一对父母对孩子的咆哮,后听到孩子呜咽着说:我下次再也不敢了。爸爸的咆哮声立马和我内心的恐惧同频了,唤起了我小的时候对于父亲怒吼的情绪。虽不知孩子犯了何等滔天大罪以致让父母如此生气,但孩子内心的害怕却是能够感受到。这个时候,我想到的是,如果孩子长期都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生长,那么孩子长大了,很大可能是一个害怕犯错的人。因为一旦犯错,潜意识就会让他勾起儿时的害怕。对于孩子来说,“犯错”这个词的“错”,只是出于我们的认知,我们认为是错的。我们有没有看到孩子这件事的闪光点?有没有让他看到自己做这件事的价值?比如昨天带着豆豆龙回家,他坚持要去面包店买面包,不给买就各种喊叫。如果是旁人看来,便是这个孩子无理取闹。但是当我们有“环场视角”的时候,不妨想想,我们有没有在带孩子回家前告诉他,今天是不买面包的噢?我们有没有想过,既然孩子到了傍晚会饿,我们有没有准备一些小零食在包里,让孩子吃,满足他当下的想法?当我们给他买的时候,告诉他可以买,但是要回家吃。他答应了,他学会了什么是妥协。当我们走出来的时候,我对他说,你刚刚很坚持,为你的坚持而点赞。但凡你认为是对的,你都可以坚持噢。
所以当我们开始学会去看到一件事的正反两面的时候,我们不会太过于放大一件事的影响。当然并不是说,孩子错了,我还硬说是对的,那就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该做的规矩还是要做。最近我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不要对不起我,没有什么对不起的”。是的,对不起没有太多的意义,当孩子有悔意的时候,可以推动他下次做得更好。但是当我们过度去争论一件事的对错,一定要道歉的时候,孩子的悔意就会上升成内疚感。内疚感是霍金斯能量层级里面最低的能量,比起愤怒更加可怕。
我们的生命里,都是在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为了孩子,让我们走上一条探索自我生命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