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腊月,无数年轻的同胞一边说着“年味淡了”,一边不辞辛劳地办年货,在外地的游子则不惜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乡的怀抱,回到父母的身旁。
我所呆的市场比较特殊,2月15号是除夕,2月5号就已经有人放假(自己给自己放假),纷纷迫不及待奔向了回家的路。我们苦于LG放假晚,且不喜欢跟别人挤,所以买了除夕回家的票。
日期越往后,关闭的商户越多,周围卖早点,各种各样的餐馆,面馆,泡沫馆也陆续跟着关门。
于是,越接近除夕。越感到周围空荡荡,心里也跟着空落落的。平常一片繁忙,堵车的景象不复存在。除夕前一天,市场里除了我们这一家子,只剩下保安作伴,瞬间感到一种别样的空虚感和寂寞感。
说起回娘家或者回婆家。如果只按照个人喜好,我更愿意 回娘家。然而为了孩子,以及考虑各种因素,回婆家过春节的机会多些。
娘家过节的仪式感较为浓重:进入腊月就开始做各种特产:酿制甜酒,用超大的锅煮黄豆:用特殊方式将煮好的黄豆放进瓦罐里,放在炉火旁边吸取热量,最终变成成豆鼓 。另外买上很多很多的豆腐,一部分做成腐乳,一部分油炸,做成油豆腐。除夕前夜,就开始用菜油炸红烧肉,油豆腐,茨菰等,为第二天的连夜饭做准备。
无论是酿制甜酒,还是制作豆鼓,都是需要花上一天时间的“大工程”。不仅仅是因为时间长,还需要很多平常用不到的超大工具(如大甑子,直径一米以上的锅),和一直燃烧的旺火。于是,我从懂事起,就帮妈妈洗洗涮涮,跟着大人们忙的不亦乐乎。爸爸的主要任务就是生柴火,为制作过程提供火力。
除夕前的农历小年(腊月23)以后,就进入全面的打扫卫生时期。主要是爸爸妈妈一起完成。我和弟弟成年后,也会帮忙一起打扫。各房间的天花板,墙壁,地面,家具等,以及院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打扫的对象。所以每年过年时候,家里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到了除夕的那一天,才是最忙碌的时候。一家五口各有分工:爸爸负责贴对联,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当今快节奏,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大多数人图省事,在市场上买对联,回来用胶带粘上。有的还特意挑选一下内容,而有的估计连对联含义都不去揣摩。
我的爸爸恰恰相反,他写得一手好书法,他通常是买红纸,自己裁剪成对联及横联的尺寸。大门按大尺寸,小门按小的尺寸。裁剪好红纸,然后翻开一本专业的对联书挑选对联,最后在一笔一画地往红纸上写。期间免不了有的写得不满意,然后重写,最后还要用浆糊一张一张地贴到合适的位置。我们家总共需要至少五副对联:院子大门,房子大门,房子的侧门,后门,还有牛圈,猪圈的门都需要贴对联。有时候他会多些写几副,送给别人家.。所以,光对联这一项任务,就花掉父亲大半天时间,从早晨起床到下午四点多,除掉吃饭,其余都是爸爸的对联时间。只可惜,我没有遗传到爸爸的好书法。
妈妈和我的任务就是厨房里的干活。妈妈主厨,我打下手。上午把前一天泡好的糯米在大火上蒸年糕。制作年糕的馅,通常是豆沙,肉沫炒豆腐等。糯米蒸好后,放到特质容器里,由两个年轻力壮的男士互相配合,用特别的工具把糯米打碎,年糕就做好了。再然后,我和妈妈一起包年糕。馅都用完了,剩下的年糕就做成一大块,吃的时候就用菜刀切成一块一块烤着吃。(想想都会流口水:) 在我们娘家,除夕那天 年糕就当成午饭。也可以另外煮面或者炒米饭。
年糕做好后,大概11/12点开始,就进入晚饭准备时间。杀鸡宰鱼是两个弟弟的事。妈妈主厨,我打下手。回风炉,电磁炉,电饭锅齐上。最终做成满汉全席,说满汉全席一点都不为过。(脑补回风炉跟餐桌拼在一起,变成更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各种荤菜,一个凉拌菜还有几个油炸的菜品)。然后,全家人在炉火旁边……至于拜年,从来不强求,想去谁家就去谁家。
以上是娘家过年是情景。
而此时的我,正躺在床上,用手机回忆,想念远方的爸爸妈妈,弟弟弟媳,以及王家的下一代:熙熙and蕊蕊。
回婆家的情景:凌晨五点下火车,LG的姐夫,哥哥以及大外甥已经开车抵达火车站,准备迎接迟到的三口。
6点整就到家了。没过多久,热气腾腾的饺子就端到了餐桌上。此时,我娘家人应该还在睡大觉。而在婆家,这次只比平常早了一点。
第一天在家算是休养生息,到了年初二,开启拜年模式。由于家里孩子多不好带,主要考虑带上孩子,担心别人给压岁钱会有压力,所以干脆不带孩子,家里的年轻男士出去拜年,女士和老人留在家里看孩子。说起看孩子,真是一项累人的活。一个成年人面对一群孩子。大孩子还好,可以自己照顾自己。我家小女倒也省心,跟着哥哥姐姐玩游戏,玩的不亦乐乎。其中一个孩子虽然已经三岁,但是情商像一岁半的孩子。因为在家里是最小的,动不动就发脾气扔东西打人,好多同辈和长辈都挨过她的打。有时候生气了干脆在地上打滚。想要什么就必须得到,否则就大哭大闹。碍于不是自己家孩子,没有资格教育。我想,如果这个孩子交给我来管,我会有办法让她一周内改掉她的臭毛病。
说起年味,白天就是忙着洗衣服,照顾孩子,有时去集市上逛一逛,晚饭后聊聊天,晚上九点左右,一个个都各自回自己的房间准备睡觉。而此时,娘家的过节生活就显得丰富多彩。白天有地戏,有很多人围成一个圈看戏。虽然看不懂,但是听着地戏的鼓声和钵声,灰常有过年的感觉。晚上各种花灯,敲锣打鼓,猜灯谜等游戏吸引不少人走出家门去凑热闹。记得我小时候,村里组织过年欢晚会,进几年好像都没有过。不过各种娱乐,打牌,其中套圈圈,打娃娃等游戏等着孩子们去玩……记得回娘家结婚那年,老公花10元,换10个沙包,打中了五六个娃娃带回家给小外甥们玩……
年初二,(婆家)家里来了客人,男人们负责陪客人聊天,女人除了照顾孩子,还要在厨房里忙活吃的。餐桌坐不下这么多人。女人们端起一盘盘佳肴放到餐桌,供给客人和男人们享用,女人和孩子在厨房里随便弄点填饱肚子。而此情此景,让我更想回娘家。如果在娘家,一桌坐不下,可以摆两桌,或者三桌,每一桌上都上同样的菜,主客,男女老少都享受同等待遇。这就是娘家和婆家的区别。
除此之外,娘家冬日生炉火,菜肴在炉火旁吃多久都不会凉,而在婆家,吃着吃着就凉了。
拜年之前要一番策划,先去谁家,再去谁家,到谁家该带去什么礼品……七大姑八大姨必须每家走到,生怕厚此薄彼,落下话柄 。
在娘家拜年却很随意,不必考虑太多的繁荣缛节,高兴就好……
写着写着,竟有种想不顾一切回娘家的冲动,下一年提前准备回娘家。
PS:LG也不喜欢繁荣缛节,不过既然回家了,就要按习俗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