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16岁的梁启超到广州参加乡试,结果是一举中的,榜列第八名举人。
主考官李端棻非常欣赏梁启超的才华,把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了他。这不只是官场中的一段佳话,对梁启超来说,也是十分荣耀的一件事。
李蕙仙大家闺秀举止端庄、知书达理。她出身名门,父亲李朝仪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为官,最高做到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她是父亲极其宠爱的女儿,在京城最优越的环境养尊处优当大小姐,受到最好的教育。
蕙仙比启超年长4岁,但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李蕙仙知书识礼,当时梁家很穷,李蕙仙一点儿没嫌弃,是一个特别贤惠的妻子,梁家也非常喜欢她。
婚后梁启超偕同夫人李氏南归故里。梁家世代务农,家境并不宽裕,新婚不久的夫妇只好借用梁姓公有的书室的一个小房间权作新居。
广东的气候溽热难当,这使久居北方的李蕙仙很不适应,这位生于官宦之家,从北京来的大小姐,并没有嫌弃梁家的贫寒,她看中的是夫君的才华。梁启超的生母赵太夫人早已仙逝,继母只比李蕙仙大两岁,李蕙仙仍极尽孝道,日夜操劳侍奉,深得梁家喜爱,在乡里也博得了贤妻良母的美名。
梁启超一生奔走于国事,或忙于著述立说,或忙于四处演讲,与夫人聚少离多,难得有时间顾及家庭。作为妻子,李蕙仙十分理解丈夫,主动承担了家庭的重任,成为梁启超的好帮手。
在事业方面,李蕙仙也竭尽全力支持丈夫,梁启超早年因“家贫无书可读”,李蕙仙便将嫁妆卖了为他购的一套竹简斋石印《二十四史》。
梁启超生于广东,官话说不好,为此曾吃过不少亏。“戊戌变法”初期,梁启超已名噪京华,与康有为并称,光绪帝久闻其名。在召见他时,因梁启超不谙官话,彼此难以交流,光绪帝大为扫兴,结果,只赏了个小小的六品衔。
李蕙仙自幼长在京华,官话说得自是流利,便充当了梁启超的老师,教他学习官话。梁启超曾毫不掩饰地说:“我因蕙仙得谙习官话,遂以驰骋全国。”
“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太后以十万两银子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及其家人,面对此李蕙仙毫不畏惧,“慷慨从容,辞色不变”,率全家老小避难澳门,逃过了一场灭门之灾。
梁启超只身亡命东瀛,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流亡生涯。此时李蕙仙便成了整个梁家的支柱。在几个月内,梁启超给她写了六、七封家书,高度赞扬她在清兵抄家时的镇静表现,鼓励她坚强地活下去,并告诉她读书之法、解闷之言,万种浓情凝于笔端。
在梁家,梁启超是一位慈父,李夫人就是一位严母,不仅佣人和孩子都很怕她,就是梁启超,似乎也要让她几分。当时外间便有“梁启超怕太太”的传言。
1899年12月20日,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的邀请由日本横滨乘船,赴美国檀香山。他此行是受保皇派委托,为“武装勤王”筹款,在那里邂逅了美丽大方的何惠珍。当时,梁启超在檀香山演讲,何惠珍为其担任翻译,两人配合默契,演讲活动盛况空前。
此时,何惠珍对才华横溢的梁启超暗生情愫,活动过后,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今生今世,我之心唯有先生......"
思来想去他居然给老婆写了这么一封真诚的信:“余归寓后,愈益思念惠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不能自持。明知待人家闺秀,不应起如是念头,然不能制也。酒阑人散,终久不能寐,心头小鹿,忽上忽落,自顾生平二十八年,未有如此可笑之事者。不知蕙仙闻此事将笑我乎,抑或恼我乎?”
聪明的何惠珍把这个皮球又踢了回去,说准备将此事通报给他的父亲。梁启超在收到妻子六月十二日复信之后,于六月三十日又给妻子写了一封信。
梁启超说:“得六月十二日复书,为之大惊。”为什么大惊呢?因为梁的行为很可能破坏他们夫妻的关系,这是梁启超最为担心的。
他要妻子相信,他有很多事情要做,不仅没有时间再想何蕙珍,对她,也是“非不欲相思,但可惜无此暇日耳”,他的这段经历,“亦发乎情,止乎礼而已”。
此后不久,李惠仙把自己的陪嫁丫鬟“来喜”,后来取名王桂荃的女子,给梁启超做妾。
对于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梁启超感激不尽,认为他俩是“美满婚姻,百年相爱”。
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乳癌去世。梁启超悲痛欲绝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千古名文——《祭梁夫人文》。
文曰:“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 ;今我失君,双影彷徨。”
李蕙仙自23岁嫁给梁启超,至56岁病逝,33年间,“仰事父母,俯育儿女”,尽心尽责,任劳任怨,成为梁启超的贤内助,事业上的好帮手,被梁启超称为“闺中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