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给掌柜的做了一碗油泼面,看着图片自己都在流口水,妈啊,我就是个神厨,嘿嘿,我图有真相!
这就是陕西人最简单的面食——油泼拉条子!看看这卖相,将来自己开个面馆肯定火炸天。随时都在做梦,梦还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给大家说说做法:适量(根据自家人的饭量取)面粉,和面时用温水加少许盐,面和的软硬程度以不粘手为最佳。多揉一揉,这样面才筋道,揉到面摸着很光滑为止。用擀面杖稍微擀开,厚度一指厚,切条,每个条都均匀的抹油,盘好放在盆子里,用保鲜膜盖好醒面。这个空挡可以把葱花,蒜末,配菜准备好,然后烧水,开始拉面,拉到自己满意的粗细(个人喜好不同,粗细没有统一标准),一般下图这个粗细煮三开就可以,捞出入碗,放上葱花,蒜末,辣椒面,盐,油烧好泼在辣椒面上就可以,然后放醋!大致就是这个流程,要想更详细可以加我微信,单独教!
有没有流口水的小伙伴,就是这个味,再来瓣蒜,撩咋咧!吃一口,精神抖擞,吃两口,哈水直流……
接下来给大家谝一谝陕西的各种面食,说起陕西面食,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60多种。全国人民都知道的,首当其冲的就是biang biang面。对,就是下面这个字,先来说说它的写法: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岸边,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一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看完这个口诀,你是不是都会写这个字了。从推个车车逛咸阳,不难看出biang biang面起源于秦朝,秦朝都城咸阳!
秦朝时,咸阳街头就有人卖biang biang 面,经常有个老汉沿街叫卖,因为做功奇特,香气四溢,筋软滑溜,味道地道,口感爽快的biang biang 面,令围观者馋的大流口水,个个食欲大开,纷纷争尝,顿时一片啧啧。
有一天秦宫内载歌载舞、锣鼓喧天,欢庆战争取得胜利。秦始皇却在宫中愁眉不展闷闷不乐,为国家还不安宁,不时要受匈奴的外族入侵,还为筹划修筑万里长城之事劳累过度,平日又是日里万机,龙体受病卧榻不起,御膳房做出各种山珍海味,始皇连看都懒得看一眼。这样一来,急坏了宫内所有宦官,他们像热锅上的蚂蚁,纷纷想方设法,其中一名宦官灵机一动,竟跑到集市上给皇上端来一碗biang biang 面,秦始皇一闻到这浓烈的辣子、葱蒜味,就胃口大开了,端起来一顿猛嚼。一发不可收拾,大声赞叹:民间竟有如此美味!忙问这是何物?答曰:biang biang 面。随后Biang biang 面就成了秦始皇御宴必备单品。
其次就是臊子面,这个更久远,西伯侯和姜子牙估计都吃过。臊子面属岐山的最牛,就是商纣王那个时代的面,距今岐山臊子面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哪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估计大王和妲己享用的美味就是臊子面吧!
臊子面制作时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黄花、木耳,烹汤浇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盘、光、酸、辣、香、汪、煎、稀、”的特点而闻名遐迩。 正宗的岐山面,讲究起来有九字令:韧柔光,酸辣香,汪煎稀。
接下来属杨凌蘸水面,不知道哪个朝代有的,反正是陕西著名的小吃。杨凌是地名,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口越香。吃的时候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碗里的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着吃。
我又饿了,每次半夜谝美食,最难受的不是眼睛跟手,是胃跟口水,造孽啊!再说说我上大学时最爱吃的一道美食——荞面河漏,说完睡觉!
因为我爱,所以我深挖了一下, 这个河漏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西门庆问王婆:“间壁卖什么?”王婆道:“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大辣酥”不知何物,“河漏子”应是“河捞”的古名,由于语言的变异,今天也有写作“饸饹”的。这种面食可煮也可蒸,可用辛辣调味,城乡市场常年制售,街头摊点比比皆是。尤在民间,几乎家家户户,一年四季必食之品,就连乾隆皇帝也特别喜食饸饹,特调会做饸饹的人进宫,因此饸饹作为贡品年年奉旨进宫了。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南北皆有……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到了清代,有关饸饹的记载就更多了,如清代文献《黑龙江外记》、《尔雅谷名考》等,对“河漏”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清代山西《阳曲县志》亦有具体记载:“附近居民各种面食曰:"河漏"荞面为之。”并引傅青主注河漏“高齐时所谓"促律忽塔"是也”。
这也就是我爱的理由吧,我的胃要拧成麻花了,以后谝吃的最好换个时间段,避免我会因为美食晕厥!今天就谝到这,下次接着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