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大江南北,论饮食,面条也可以称之为“国食”。尽管对面条的称谓不同,制作的原料也各异,其结果都是把面制做成条状物,或宽或窄,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或圆或扁,最后都统统称之为“条”或者是“粉”的东西。江北叫面条,江南称米粉,西域吃饸烙面,华东粉条多。不管是面做的,米面做的,还是用各种淀粉制作的,一言一敝之,把各种面粉制成条状物,人们都称之为面条,尽管也有不带条的面条。也无论是烩面捞面炸酱面,还是拉面炒面闷面糊涂面,抑或是武汉的热干面,什么川粉黔粉两广粉,还是湖南的酸辣粉,粉粉都是粉变条,不论原料是小麦面还是大米面。
中原自古多面条,而且还是面面俱到。除了办喜面,办庆生宴外,无论是什么饭局,最后总会端上一碗面,还美其名曰谓主食。什么清汤面,糊汤面,龙须面,甜面片等等,还有大众喜欢吃的烩捞面,三丁捞面,阳春面等,每餐必吃,尤其是午饭,真的是无面不成饭。
说起面条的制作方法,其实也是比较单一的。在过去(包括现在,如果想吃的有滋有味儿点儿)一般都是在家手工擀。有句歇后语叫什么来着“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说起擀面杖和家里常用来擀面条的案板,其实就是一套古典的组合。案扳的面是平的,擀面杖的形状也就是一根刨光了的圆木棒,与原始社会时候的类人猿,拿着石斧砸核桃的技能并没有进步多少。
我在七八岁的时候,老妈就手把手的教我擀面条,时至今日,还会不时的展示一下自己擀面条的娴熟技艺,而且还是乐此不疲。
在人们还不能丰衣足食的年代,想天天中午饭能有麦面面条吃,那就是一种奢望。当年,为了满足家人对于面条的渴求,老母亲(当然也不是一家)就用滚水烫过的红薯面代替,免强擀后切成条,她老人家也曾经把用红薯面蒸熟的窝窝头,再放入自制的挤压工具中,压成圆形面条状,浇上蒜泥辣椒盐水拌着吃,家人也会在无面条可吃的时候一饱口福。
时光荏苒,市面上有面条延生出来的食物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可是,每当回想起无面条可以吃的缺粮岁月,时常就会有一种无奈的愁畅,今天的人们真的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人也就是这副德性,欲望无止境,此山望着彼山高,满足总不能被满足。当然,满足于现状,社会的进步还会靠谁去推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