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利格曼效应:你不是无能,只是曾被困住

有时候,我们会对自己说:“我就是不擅长这个。” 但真相可能是:你早在一次失败之后就悄悄放弃了尝试。

什么是塞利格曼效应?

“塞利格曼效应”又称“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于1967年提出。这个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一个人经历了连续的失败或痛苦,便会逐渐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从而放弃努力和挣扎。

image.png

来自狗狗的实验真相

在一次著名的实验中,研究者将狗分成三组:

  • 第一组狗:按下杠杆可以停止电击

  • 第二组狗:无论如何电击都随机停止,无法控制

  • 第三组狗:完全没有遭遇电击

后来三组狗都被置于可逃离电击的环境中,只需跳过低栏即可。但令人震惊的是:第二组狗,即那些“无力掌控”的个体,竟然放弃了逃生机会,只是不停哀鸣。

image.png

这不是“懒”,也不是“蠢”——而是一种被反复打击后形成的认知困境:努力也没用,那干脆就不努力了。

人类也会这样

你是否经历过:

  • 被否定太多次,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 屡战屡败后,不再愿意尝试

  • 想去追求梦想,却总觉得“已经晚了”

其实你不是失败者,只是“学会了无助”。

如何走出这种状态?

从塞利格曼效应中走出来,不是一夜之间的转变,而是逐步重建掌控感和希望感:

  • 重新归因失败 失败并不等于你这个人失败。试着分析失败的多重因素,不要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己。

  • 设置微小目标 用具体可控的小目标重建成功经验,例如“这周读完一本书”或“在会议上发言一句”。

练习乐观思维 塞利格曼后续研究发现:乐观是可以习得的。你可以选择相信:环境可以变,结果可以改,自己并非注定如此。

写在最后

JK罗琳曾被12家出版社拒绝,但她从未将“拒绝”理解为“我不配”。她没有陷入习得性无助,而是走向了“习得性乐观”。


image.png

也许现在的你正觉得举步维艰,但请记住:

你不是不行,只是曾经被困住了。 但现在,你可以动起来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