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无论在哪一阶段生存,学习是都是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回想一天的经历,种种交流历历在目,思想行为话语能不能跟上节奏并创造出自己的原则,非常重要。
意向性,《从内耗到心流》这本书中,提到这个字眼,意向性层级,当一个人可以通过一方话语和形象来推测另一方的想法时,就达到了二级意向性,一般人的日常生活都可以达到2-3级意向性,从而对生活的观察具备一个基本的角度。
都市的柏油路太硬,想要踩出足迹就得下一番功夫,我们似乎都在逃避这一事实,开启内耗自卷的人生,有些路走了很久依然没有希望,那就换一条,有些生活,过了很久依然看不到坦途,那就换一个方向。人生就像一列不知开向何处的列车,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必要的时候控制号方向以及没有动力的时候烧起锅炉。
看得见的日子里大家都在前行,只不过内心的栖息地差异万千,交流的过程也是互相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渐渐的你心中的人物画像逐渐清晰,沟通的过程会逐渐范式,这个时候就可以腾出手来扩充新的交际圈,以此来维持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能。用进废退的论断对于繁琐的工作来讲真的是一场杰出的演奏。
心流成立的条件很特殊,忘我,无我,沉浸,只有高度集中精神才可以对大脑思维形成基本的催化,也正因如此那种状态不会一直存在,但是每天都有那么一段经历,才是难得可贵的,因为那才是生活的主旋律,我们究其一生都在追寻生活的意义,转过头来,回想一下哪些沉浸式忘我的瞬间,你完全不用思考任何身外之物, 不用去顾忌任何复杂关系。心和脑形成联动,任何细微的感受能都让这种感觉更上一层楼。对于青年人来讲,这种体会极具创造巨大价值的可能性。
这本书的作者,也一直在提醒我们,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起来没有尽头,但是我们个体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歇,有限的生命应该用到能产生心流价值的意义节点上,良禽择木而息,祝愿我们每一个人世间清醒,远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