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有小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坡公谪黄,阅三岁,久而自安,渐习荆楚蛮荒之地。尝于是日,同诸人相田沙湖,阻雨,不顾,洒然杖策,朗然长吟,但睨奔突之状,浑无栉沐之苦,遂有超旷之词,其“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句,传之百代,至今不衰。
其旨也遥深,其事也寻常,信手写来,见其学养。明人王圣俞尝于《苏长公小品》中云:“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实可谓知人之言,中的之论。
寻常遇雨之事,翻以慷慨之词,非乐忧两忘,履险如常,何能为之?是以谪黄、迁惠、徙万里岭海,纵处绝域,亦受之恬然,处之泰然,挫之弥勇,愈见强刚。
夫之谓“也无风雨也无晴”。
甲午春,予尝受邀讲学白鹿洞书院,驱车至景区前,见数车参差交互,杂然泊之,问之,则曰:“山径逼仄,车坏路阻。”俟有顷,候无果,乃下车纵步,缘山径,迤逦而行。
时细雨潇然,春寒犹烈,书院逆予者二人致歉者数,余慰之曰:“何故至于斯?吾来书院数矣,每值晴日,向者未尝识得雨中山行之趣,不意今日偶得之,又何歉之有哉?君不见道之所由,古木蓊郁,其势参天,竹树森蔚,竟可蔽日,夹道稚松、丛棘,点缀其间如残雪,山花烂漫,相错如绣,一番雨洗,更见妍丽,纷落纷开,片片堕肩上。幽僻处,不见人行,但闻野鸟格磔之声,更有溪涧潺湲,自成宫商,殷勤伴我,欢然同行,此中真趣,何足为外人道也?”二子闻之,颔首释然。
一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又记彼日,归来,识其事,以为不忘。有生曰鲍静怡者尝书数句其末,隔数载,今夜再览,不能无感,附于后,以知师者化育其责之重也。
时光荏苒,睽违有年,今静怡已获博士学位矣。
鲍静怡:
2014-4-13 17:25
退之曾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余以为是。此文虽言旅途剪影,细琐小事;质为传道授业,修身明知。更添雅趣精致,清新可爱。又念追随先生之日,亦如此文所示。先生教之于小子,如春雨润物,所传与仆者,言辞、应对,更至立身、悟道。吾遂有所得。草草数语以记,小子再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