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一下韩寒是怎么“认怂”的。
韩寒有多种身份,作家、导演、职业赛车手。作为作家和导演,不知道有没人想和他PK。不过,作为赛车手,他经常会遇到来自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还有各种民间高手的挑战。
在韩寒搭乘出租车的时候,有些司机师傅认得他,常常会对他说,如果他们去参加比赛,成绩应该也会不错,不会输给他,毕竟自己在街上开了几十年,红灯起步、抢位钻缝,可以一气呵成,甩那些豪车都不在话下。
一边说着,司机师傅就情不自禁的开始飙起来。此时,韩寒却吓成了皮皮虾,还被司机嘲笑赛车手的胆子也太小了吧。
有时,韩寒去外地参加活动,会有GL8这样的专车接送。当司机看到是韩寒坐在车上,就会把车开的飞快,普遍是想展示一下自己开车技术。
后来参加活动的时候,韩寒基本上会自带驾驶员,或者亲自开车,让主办方的司机后排落座。
除了这些挑衅的司机,还有很多人通过私信或者朋友,直接向韩寒下战书。
那韩寒会不会应战呢?先来看看他的实力。
中国赛车有两大历史最悠久的顶级职业联赛——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CRC)和中国汽车场地锦标赛(CTCC),韩寒获得过五次CRC年度车手总冠军,两次CTCC年度车手总冠军。他参加职业赛车的十四年,一共获得七次年度车手总冠军,五次年度车手亚军。
可见,韩寒拥有顶尖的赛车技术,不过,韩寒从来没有和这些民间高手正面PK过。不是怕输,只是因为赛车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只是要对自己,还有对他人,以及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负责。
如果怕输,韩寒就不会参加那么多次的比赛了,况且,他的成绩还非常好。但是面对这些民间高手的挑战,韩寒还是乖乖的“认怂”了。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可以说位高权重。他是桐城人,有个同乡姓叶,官至侍郎,两人在老家还是邻居。
有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书,是老母亲寄来的。信中的内容是,老家要修宅院,因为三尺宅基地,和邻居叶家起了纷争,让张英出面解决。
作为朝廷大员,张英并没有为自家争取宅基地,而是给老母回信写到: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母见信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便深感惭愧,也立刻把墙退后三尺。这样,张家和叶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宽六尺的巷道,形成了十分有名的“六尺巷”。
面对纷争,张英没有凭借自己的权势欺压对方,反而“认怂”,让出三尺宅基地,才有了后来的佳话。
是不是不能理解呢?为什么要“认怂”呢?平时不都在讲勇敢面对,谁要是胆敢挑战自己,就让他后悔一辈子吗?。
其实,正面硬刚,是弱者故意要表现的姿态,以便让别人认为自己很强大。真正的强者,反而会选择忍让,看起来就像是“认怂”一样。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批评家,曾经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的批评。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
“认怂”其实是智慧的表现,是强者处世的人生境界。境界越高,心态越好,越能做到与世无争。
子路出行,遇一路人。谈话间,就三乘以七等于多少争论了起来。子路说:“三七等于二十一。”而路人却说:“三七等于二十四。”
二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决定找个明白的人评判,并约定谁输了,要给对方十两纹银。
二人找到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后,当即判子路输了,令子路给路人十两纹银。子路不悦,但师命难违,就给了路人十两纹银,路人拿到钱后高兴地走了。
子路问孔子:“明明我说的对的,您为什么这样判?”
孔子说:“我知道三七等于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说的是对的。可是,你从小读书,却和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争论,有意思吗?他都糊涂那个样子了,连三乘七等于多少都弄不准,你却跟他争论!所以我判你输了,让你长点记性,以后别跟糊涂人争论。”
孔子是圣人,境界之高,我们是无法企及的,但是他的智慧,我们是要好好学习的。
能够从容“认怂”,而不觉得有失面子,说明经历的足够多,实力强到根本不把眼前的事情放在心上。而“认怂”又可以最快的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不选择“认怂”呢?
“认怂”也不是教你遇事就躲,而是灵活处理矛盾的一种智慧。当“认怂”无法解决问题,或者遇到的事情并不适合“认怂”的时候,就要勇敢的去面对了。
为人处世,要学会变通,该强硬的时候强硬,该“认怂”的时候,认了就认了,如此才能保护好自己。毕竟每个人都很普通,很弱小,能少一事少一事。
你是否赞同这样的“认怂”呢?欢迎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