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01|关于“对话体”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读书笔记01

这本书还是缘于得到罗胖的种草,这本以对话录作为文章题材,至于相同类型的书可以追溯到孔子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吴琦说尽可能把当时对话的内容还原,项飙认为访谈的时候,无法使用学术语言的,说的必须是通俗易懂的实在话,否则就是“鸡同鸭讲”,只有想明白了,才能用大实话把它讲出来,将模糊的概念清晰化。

吴琦、项飙与《把自己作为方法》

对话体在一问一答间将对话双方的思想碰撞做了生动的记录。这既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也营造出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的语境。这也是《把自己作为方法》的迷人特质——从个人经验岀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这张迅速延展的信息、事件、人物、思想之网,也令个人特质变得愈发清晰。

所以说,这个对话体的内容要求就更高了,对我而言的启发,就是像我最近的几篇读书笔记,将学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那前提必须是把书里的观点,嚼烂了,吃透了,否则是怎么都讲不明白的。

孔子的《论语》就是如此,弟子每提出一个问题,孔子都用非常浅显的语言和比喻讲出来,就如子贡问孔子自己这个人怎么样?(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孔子就拿器物做比较,认为子贡就像宗庙中盛放黍稷的礼器(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孔子已把弟子的品性吃透才能把每个弟子的性格特征进行精确类比。

项飙的牛津校友、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始终认为,“语言和思想是相携而行的”,思想需要语言将它具体化,语言则为思想的迸发和碰撞创造灵感。所以,对话体的内容,往往从平实的语言中突出令人深思的道理,从简单的对话里品出不一样的滋味。

以赛亚•伯林

今天开始,读《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去年的网红读物引导了不少人的深度思考,希望我也能从吴琦和项飙的对话中,领悟不少曾经没有达到的境界!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