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第四
容貌者,骨有余,常佐骨之不足。情态者 ,神之余,常佐神之不足。久注视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大家举止,羞涩亦佳;小儿行藏,跳叫愈失。大旨亦辩清浊,细处简论取舍。
——《冰鉴》
3月10日,星期日。
今天读完了3月的第一本书《共情的力量》,它是心里倾听师课程中读书会环节中老师推荐的一本书,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共情,如何做到共情。准确地说我是第二次读这本书,在直播间大声的读出每个字和第一次快速浏览的感受很不同,尤其是第二部分“共情,你做到了吗?”
“诚实,谦逊,接纳,宽容,感恩,信念,希望,宽恕”这八种不同的行为和状态我们耳熟能详,甚至我们小时候就被父母或老师要求要诚实、谦逊,但有时我们坚守这些美好的品质却不能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益处。它和自助类书籍给予我们的激励和正面引导有所不同,共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宽阔的视野,让我们看到这8种行为会如何影响我们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并给出有益处的回应能力。
比如共情把诚实定义为“能清除地看待自己,准确地理解他人,并能以敏感的、不伤害他人的方式就这些认知沟通的能力。书中举出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假设现在是一个美好夏日的下午5点,一个父亲下班回到家里,发现他13岁的儿子完全没做家务活。
“你没有修剪草坪,是吧?”父亲问。
“没有。”儿子昂着头回答。
“我们之前已经说好了,不是吗?”父亲说,因为沮丧和生气,他的声音有所提高。“你太懒了,是个拖延症患者,你这辈子还能做成任何事吗?
我们年轻的父母们在催促或检查孩子作业时是不是也经常出现类似的对话?而且还会冠以“我是为了孩子好”的名义。
“共情不会以‘我’看到的真相为最佳的、唯一的真相。”“共情不会去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只会想让视野更广泛、更宽阔、更深入。”共情会说:“把你的真相解释给我听,我会尽自己所能去理解。”
同样是刚才那个例子,共情会让我们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找到一些词让他人听到我们的关切。刚才那个父亲在跟儿子说话之前先把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
“我今晚回家的时候看到你还没有修剪草坪。”父亲用中性的语调说。
“我很忙的。”男孩说,带着点反抗的语气。
“哦?你都在忙些什么?”父亲回答,语调依旧保持中立,避免指责。
“嗯,我看了书,看了电视,跟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了。”
“听起来确实是很忙的一天哦。你觉得明天你有时间来修剪草坪吗?”
“当然了,”男孩说,“但是晚饭前还有一个小时呢,或许我可以现在就修剪草坪。”
“其实,现在做可就更棒了,你不觉得吗?”父亲说。
“共情产生的诚实总是很尊重他人,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体验,并对关系赋予最高的价值。”共情给予那8种行为的定义和我原有的观念都不尽相同,在现实中,我更习惯于洞察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但效果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好,也许就是因为我没有共情到别人想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情绪价值。
下午儿子约会回来,甜蜜的气息扑面而来,“看来今天相处的很愉快呀!”我说。
“嗯,谈的不错,吃完饭我们又一起逛了逛书市。”说话间我忽然觉得儿子好像瘦了些。“你看起来明显瘦了呀!肚子小了很多。”
想想自己每次劝说他锻炼的时候总是被他用“我好不容易吃出来的肉为什么要减下去呀”堵上嘴,不禁“哼”的一声笑出来。
“嗯,我得注意一下我的形象,这周我每天只吃一顿饭。”他边说边走到镜子前“我得把我的下巴瘦出来。”
我不禁放声笑出来:“爱情的力量真伟大。”
3月11日,星期一。
今天开始读《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我第一看到书名是在余秋雨的文章中,它出现在《共情的力量》里时我就决定3月的第二本书就读它了。记得余秋雨是在文章中探讨如何面对死亡时提到的这本书,并引用了书中的一些对话。
还需要细读的另一本书是《兰亭序324字全文精讲教程》,无论是序还是第一章走进《兰亭序》,作者的博学和文采惊艳到我,在谈《兰亭序》之美时作者用了四个词:“笔法精妙、结体精致、章法精彩、意韵高古”,并配以例字解说;《兰亭序》之法把王羲之的起笔、行笔、收笔剖析的淋漓尽致,用词极具美感。
既然学习书法,当然要学这“天下第一行书”,只是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写出个样子来。
今天股市收益不错,又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在全聚德烤鸭店点了两份外卖,要及时奖励自己,日子会过得更带劲也更快乐。
老年大学缴费系统不够完善,第一天不能缴费有的同学就开始担心这担心那,我给招生热线打了咨询电话,把回复发在群里让同学们安心。每天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的事情也会让人快乐,我的读书直播间有一个粉丝姐姐每天都来蹲我的直播,听我读书,也会发表一些见解说一些想法,她很有思想也很有共情能力,读完书我们也会聊会天,我问她为什么不开直播,她说自己讲话不好听,我决定教她普通话,这也是我对《共情的力量》里提到的“感恩”的践行吧!
晚上和同学进行倾听服务的对练,面对陌生的来访者,自己还是不能很好地共青她的情绪和感受,还是不自觉地想找问题、给办法。于是又找出一本《共情心理学》,践行共情是自己要提高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