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特色小镇的狂飙造成诸多问题,总体而言,特色小镇项目失败居多。如此多的特色小镇项目一窝蜂而上,又纷纷陷入停摆和烂尾,这就不得不让人深刻反思。在我看来,小镇的失败,首先是规划的失败,进而,也是不尊重社区生长规律盲目拔苗助长的结果。
首先,我们当前的特色小镇规划是使用者缺位的规划。在不知道谁进驻小镇,谁是最终使用者的情况下,规划者事先想当然地虚拟和想象使用者需求,进而代替使用者进行需求规划。尽管许多规划事先进行了所谓需求调查,但此“需求”是否是未来真正使用者的“需求”,此类调查是否有效,是不是只是数据的搬运和臆测?令人存疑。其实,在规划行业,各类方案的复制粘贴早已是明规则,三天一个村庄规划,五天一个小镇规划,在规划设计师那里是工作常态。如此批量流水作业的项目规划,其是否符合实际,能否真正落地,可想而知。
规划者和使用者的脱节,还造成一个问题,即各自追逐自身最大的利益:规划者追求编制出更大的投资金额,以抬高规划设计费;工程方同样希望编制出大型工程,从施工中获利。因而,在各自利益驱使和驱动下,规划往往求新求大,追求巨额投资,并为此不惜编造投资收益分析,诱使业主方和投资方进行巨额投入。
只要缺乏明确的规划责任问责机制,这样的现象恐怕将一直持续下去。
其次,我们的规划设计师往往喜欢扮演上帝,企图洞察一切,进行整全规划。目前的大多数规划中,规划者与使用者几乎完全脱节。而且,规划者常常以上帝视角进行前期设想和规划,仿佛他们已预知所有规划所需要的信息(哈耶克早已证明,计划者事先掌握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因而这些规划大都大而全,企图穷尽所有功能,布局所有业态。须知,留白是高水平规划的重要特点,它能为想象力和各种变化留出足够空间,具备足够的实施弹性。所以,好的规划就是为未来各种可能的使用需求设置规划弹性,为各种业态形态的进入规划好丰厚土壤。严格说来,我们真正能规划的只是土壤,而非土壤上的生长物。小镇和社区的良性发展是循序的演化和自然的生长。真正好的规划是去创造万物生长的优良土壤和环境,永远不要企图通过规划拔苗助长。
此外,我们常常喜欢谈小镇的招商引资,以为招商引资就能解决小镇的入驻和活力问题。这是很大的误区。当我们谈招商引资的时候,其实是把小镇视为商业机器而非多元均衡的生命体。因而,小镇的活化被简化为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的结果无非两种:要么过度商业化和高度同质化,要么根本就既招不来商也引不来资。前者即便完成了招商引资任务,也往往因为业态过于单一,商业化过度而最终导致商业对有限客流的争夺和恶意竞争,最终恶化整个社区,小镇走向衰败。放眼全国小镇和景区的发展,从丽江、周庄到凤凰古城、西江苗寨,哪个不是前车之鉴?
所以,比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小镇的引种育种。优质的小镇,有赖于各类优质的种子植入,这些种子里,既有商业,也有生活,既有产业,也有文化和公益。种子和土壤互相优化,彼此相互促进,和谐生长,构成真正的生态圈。没有肥沃土壤、优良种子和生态圈的小镇和社区,是无趣的,也注定会失败。道理很简单,即便是商业的发展,也有赖于肥沃的土壤和生态圈。肥沃的土壤不仅只培育商业的种子,更适宜万物生长。一个有趣的丰富的小镇,一定是百业并举、生产生活兼容、公益商业平衡、文化和创造力不断涌动,这方面,泰国的清迈就是一个极佳的示范。
最后谈谈小镇的运营。目前小镇的发展往往被简化为:前期策划和规划设计+中期建设+后期运营。业主往往以为只要有了好的规划,运营获利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实际情况是:小镇的运营很少有人愿意接盘,即便接盘,也往往要求业主提供稳定的运营管理费用,如果业主方并不愿意如此,意向运营方也就因此放弃。
目前小镇的运营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单一商业主体运营,十分吃力,且风险巨大。其次,商业主体运营小镇,由于其重商主义的导向,往往会导致小镇的普遍功利化和势利化,并同样促使小镇的各类经营主体采取短期化商业策略,以快速回笼资金。西江苗寨就是如此,旺季时普通客房价格上千,宰客没商量,淡季时关门歇业以减少成本投入,如此一来,游客的体验和感受可想而知。再其次,小镇能否通过“专业”运营团队“运营”起来?这本身就令人存疑:为什么那些原本生机勃勃的小镇一经所谓重资本投入和“打造”,就变得门可罗雀了呢?
特色小镇的乱象,其实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看来,任何悖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生态自然生长与发展原则的城镇化项目都难逃失败的风险。该到了冷静和彻底反思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