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磕家常菜是我自己定义的,样本就是前一天主打吃肉的四个菜,概括起来说就是四个菜,肉多菜少。由此,四个菜便成为我晚饭设计的基本要求,肉菜则成为设计的起点。
前一天吃了猪肉、羊肉,所以今天就是牛肉,熬一个番茄牛腩(能够迅速做出选择因为肉的种类远比菜少,意味着颠来倒去重复做肉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下饭菜做一个传统的、也是自己最爱的猪肉芹菜炒粉条;青菜来一个炝炒菠菜,最后,这第四个……一家三口的第四个菜有点儿不好设计(后来我慢慢意识到,三口之家日常的第四个菜本身就很难通过搭配想出来)。
无意间看到冰箱角落里的一大块儿芋头,那原本是为了蒸扣肉用的,但是今天肉菜已被牛肉占去,就只好请它“放下身段”,转型作拔丝菜吧。数量、设计和原料把我推上了挑战台——试做拔丝。今晚的第四个菜就是拔丝芋头。
拔丝菜的做法是明确的,芋头去皮,切滚刀块,下油锅中火慢慢炸硬至金黄色捞出,然后小火炒糖,油1糖2,熬制白色冒小泡,放入炸好的芋头,关火,迅速翻炒出锅。我是在其他菜都做好之后才做这个甜品菜的,一万失手,也不影响吃饭,万一成功,马上上桌开饭,趁热能拔出丝来。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结果也说不好成功还是失败:确实能拔出丝来,女儿第一次见,兴奋的欢呼;但是糖熬少了,有些芋头没挂上糖,从甜品菜直接变成了主食。
甜品(就姑且把拔丝菜算作中餐里的甜品吧)我之前是没做过的,理由很简单,麻烦、容易失误,还不适合就米饭,这些都是非常现实也足够充分的理由。但是这次不算成功的尝试,让我体会到甜品在现实以外的意义:它于吃饭而言确实可有可无,但又不失为餐桌很好的补充,因为中国人的家常菜,甜味是比较少的,偶尔一次高难度尝试,用甜味点缀餐桌、调节味蕾,是不错的选择。尤其在这种食物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日子尤其如此。
做饭和写文章确实很像:甜品在中餐永远是边缘、点缀,甚至可有可无,但这并不会让拔丝菜从中餐食谱中消失,因为吃饭不仅为了果腹,有时更为了调节、为了愉悦。写文章的基础是把事情说明白,但是说明白之余,在能力、时间、精力方面若尚有余力,就不妨讲究修辞,讲究语言的体面和美感,文章可能就随着成为好文章了。
《拔丝的丝》
拔丝菜的名字很特殊
因为拔丝不是厨师的做法
而是食客的吃法
食客不仅食,还要拔,还要
拔出丝
吃了很多次拔丝菜
始终不能明白丝的有无和菜的味道
究竟有什么关系
丝或许就是食客和厨师之间的一种默契吧
食客愿意为丝掏钱
厨师因为丝安身立命
拔丝菜吃的不是糖的甜
而是丝的妙
丝两端的人
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