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去了京都好几个寺庙,仁和寺是我最喜欢的,但是龙安寺的石庭让我印象深刻,并想要把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和听到的整理一下,在此留下思想印记。
以前读过高浜虚子《虚子句集》《五百句時代》(昭和二年四月九日,龙安寺泉石)“この庭の遅日の石のいつまでも”(这禅庭的迟日的石头,不管时间如何推移。)
迟日(迟暮、日永),这是晚春季语,日照悠然变长。古刹中凝观石庭,思考时间的长闲。
京都,如果忽略游人的话,它是个充满禅意的城市,因了大大小小的寺,因了龙安寺的石庭。
看介绍,龙安寺创建于1450年,以其枯山水的石庭,也即方丈庭院而闻名。枯山水是日式园林的一种,在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以及江户时代的庭园中最为常见。它通常在由细沙碎石铺成的地上叠放一些有致的石组而构成微型园林景观。
龙安寺的石庭,地面铺着一层细白砂石,表面梳着极整齐的波纹,白砂上依 5、2、3、2、3五组的数目配置了十五颗岩石。在现场感受,能想到什么呢?
我想到了石群的聚合、离散、远近、起伏所蕴涵的抽象禅意以及哲学,具体是如何的?以我的水平与见识,恐怕没有自信能表述清楚或表述完善,因为这种禅意,在我眼里,会随着每个人的思想,随着每个人知识深浅度,随着每个人不同的角度,随着每个人那年那月那日那一刻的心境,而变化。这种禅意是时刻在变化的。
我在方丈庭院前的台阶上静坐片刻,我凝视砂石,我把白砂想象成大海,把岩石想象为海上仙山,于是我看到了砂石上的波纹,在我眼里幻化成流动的水,当然我还想到了浮世绘,想到了神奈川冲浪里,我想到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想到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过程,你能说它不是一种禅意么?
我沿着台阶边走动边凝视,发现不管站在哪一个角度观看,都无法看全庭院中配置的15颗岩石,至于为何岩石的配置数量是15?会不会如书中所言,15代表月圆的满呢?如果是,那么我仿佛看到一个更深的隐喻:凡事皆不圆满,圆满只存在于我内心深处,大约这就是知足之心吧?
白天酷热,阳光所被,如蒙金雾,不敢直视。黄昏总算有暖风,我心里想着石庭禅意,离开了龙安寺。下次若有机会再来,又该是何年何月与何人一起呢?又会看到怎样一种不同禅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