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是一个“不懂事”的年龄,但是在儿子身上我看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品质叫“宽容”。
1.
班上有一个小朋友儿子不喜欢,因为老被人家追着跑,那个孩子也确实调皮,我认识他妈妈。他妈妈也说她孩子调皮。
当时我跟儿子说:“你的生日,你不喜欢他就不要给他礼物了。”
儿子说:“妈妈,这样不好吧。”
我说:“没什么不好的。”
儿子马上说“妈妈,没关系的,算他一个。”
发礼物那天,那个小朋友的礼物是最后一个才给的。他看见别的小朋友都拿到礼物了,多少还有点儿担心。
其实就算儿子不说给他,我们也会给他包礼物的。但是儿子的宽容让我感叹,他自己可以接受这样一个“不喜欢”的朋友。
2.
爸爸每次都会嘱咐儿子随手关门的习惯。
一天晚上,爸爸把他的房间门开着就走了。
我就跟儿子说:“儿子你去关门好吗?”
儿子说:“我要跟爸爸谈谈”
他找到爸爸,对他说“爸爸记得关门。”然后就回来自己把门关上了。
如果这件事情换作我,我会多加很多评论的。比如“你知道你没有关我的门吗?既然你说随手关门,你怎么不关......”
这些话,对于儿子来说统统省略了,他只说了一句最重要的话,然后就修正了这件事情。
3.
儿子的老师有一次跟我说,“你儿子很憨厚,好多小事他都不跟别人计较”,给我举了个小朋友找事打架的事情。
回家我问他:“老师说**今天找事儿打了你一下,为什么?”
儿子:“他不过就是想跟我玩,我没有理他,因为我当时不想跟他玩。”
我说:“那他也不应该打你。”
儿子:“妈妈,他喜欢我才想跟我玩啊。”
对啊,这是我们教给孩子的啊,小妹妹因为喜欢你才想跟你玩,所以有时候打你也是因为喜欢你不会表达才打你的啊。
为什么我就忘了呢?为什么我就觉得除了小妹妹,类似的情况就是儿子受欺负了呢?4岁小孩儿,能怎么“欺负”他呢?
4.
儿子的玩具很多,为了从小就给他养成好习惯,每次玩完玩具我都会对儿子说“要把玩具收好”。
开始儿子还问问我“为什么”。我有很多道理:什么东西都要有自己的位置,这样你找起来很方便,blah, blah, blah......
儿子似懂非懂的记下了。但是最近他玩玩具晚上我让他收拾,一摞卡片右下角的页码不对,我就指责他没有把玩具收好,没有珍惜自己的玩具。于是就命令他找,找不到晚上不要睡觉。
一共40多张卡片,我只数出来20多张,我们翻遍了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没找到。儿子反复说,他没有离开房间玩。难道我数错了?我开始仔细看卡片,一张卡片正反都有数字,一张也不少,只是一开始数字没有连起来,就乱七八糟的感觉丢了。
于是我让儿子睡觉了,亲亲他告诉他,妈妈数错了,其实一张也不少。他并没有抱怨,反倒很开心地睡觉了。
5.
我愿意把家里收拾的整整齐齐给孩子做个榜样,偏偏我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出门前找包,找手机,找钥匙。不仅我有这个坏习惯,连他爸爸偶尔也会犯这种错误。
今天早上我又开始找包,匆匆忙忙地开始巡逻每一个房间。这个时候儿子嘴里塞着面包,跑到房间里,我对他喊“你快上车,妈妈一会就找到了。”
结果他跑出来手里拿着我的包,因为嘴里塞着东西,他也说不出话来。我一个劲儿说谢谢。他很开心帮我找到了包,根本没有嫌我也不好好收东西的习惯。
6.
儿子每天都是快乐的,他很少回家抱怨什么事情,也很少会有什么事情让他耿耿于怀,心事重重。
为什么童年的快乐那么简单?难道这种快乐真的就是因为“不懂事”吗?
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心一复杂就痛苦,而痛苦的人熙熙攘攘。
这种简单的快乐来自宽容,宽容别人的同时也宽容了自己。
人们“懂事了”之后经常宽容了自己而忘记了也宽恕别人。很多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颓废于动力,化模仿为创造, 化“对不起”为“没关系”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最后甚至会得病。
我有时候会想“童心”是怎样的一颗心,这颗心里有多少善良,多少真诚,多少美德,多少被丢失了的人性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