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baby
“江湖传闻,有个津津乐道”
...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妈妈做完所有的家务,终于可以坐在舒服的沙发上喝杯咖啡、看看书,
这时候孩子吵吵闹闹地走了过来。
“妈妈,爸爸本来答应带我们去买冰激凌,可是他说手上的工作还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做完。妈妈,您带我们去吧。”
妈妈虽然很想继续看书,但是看到孩子们迫切的样子,她想对孩子们好一点,就带他们去了。
可是,一路上,妈妈却不由自主地对孩子们不耐烦起来:
“快一点,自己坐到车里去!”
“别吵,你们到底想要什么口味的冰激凌,自己想好了!”
“没有你们想要的口味?那你们就要别的好了。”
“好了,好了,以后再也不带你们出来买冰激凌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妈妈不是想对孩子们好点儿,让他们高兴的吗?
结果呢,每个人都是气鼓鼓地回家。
想一想,类似的事情是不是在我们身上经常发生呢?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一个普遍的观念,那就是“父母应该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我们常常压抑自己的不满情绪,尽量地去迎合孩子的想法和要求,上面例子里的妈妈就是这样。
一方面她觉得应该对孩子好点,满足孩子;
另一方面,她内心实际上非常向往留在舒服的沙发里看书。
人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人能够通过压抑来改变自己的感受。
这位妈妈的理智和她真实的感受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而最后的行为暴露了她的真实感受。情绪只会暂时地被克制下去,却会通过其他渠道爆发出来。
最终,父母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本应好好享受一番的,却也在父母的急躁、不满之下感到更加困惑,更加受伤。
作为父母虽然神圣,但是我们也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并没有因为成为父母就成为了圣人,我们有自己的小情绪,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底线,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如果我们忘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自己是什么感觉,都不再真实率性,把自己的需要抛到一边,无条件地接受和忍受孩子,随时为孩子做出牺牲,试图扮演一个好父母的角色。
这样的父母必定会做出虚假的行动、虚假地接受孩子的要求。而结果呢,往往以大家的不高兴而告终。
事情的进展往往是这样:
孩子们提出要求,如果父母压抑自己的消极感受而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那么不满的情绪会在父母心里会慢慢滋长,最终升级了,爆发了,孩子受到伤害。每个人都不高兴。
作为父母,要学会爱自己,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捕捉自己真实的情绪,在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需求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
不要以为满足自己的情绪,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二位,就不是一个好母亲、好父亲。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孩子。
尝试着将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告诉孩子,这样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才能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平和,情绪更加稳定,处理事情比较周到合理。
/End.
文章摘自——范津导师家庭教育系列书籍之《家庭教育孩子的幸福》
作者简介
有北美移民经历,专注心理学研究十年以上,心理治疗技术涉及家族系统排列、NLP、完形、萨提亚、催眠、精神分析等,结合东方儒释道,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范津导师作为一名卓越的训练师,怀有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家庭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全国主持过数百场父母成长系列训练及青少年心态素质系列训练。帮助过千万家庭的成长幸福。
范津导师,多年致力于为中国人的幸福做贡献,让青少年的生命更有意义。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